当前位置:西部之声>走进宝鸡>宝鸡风俗

“舌尖上的宝鸡”专题:搅团

编辑: 来源: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03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在西府小吃历经千余年的发展中,除了脍炙人口的岐山擀面皮、享誉中外的岐山臊子面外,口感好、花样多的搅团也是让人忘不掉的。而对于西府人来说,这一碗“用杂面搅成的浆糊”做成的美味,不仅是对舌尖上那一丝美味的享受,更是对夹在这面糊糊中浓厚乡土气息的眷恋。

  搅团,顾名思义,就是搅成的面团子。搅团也属于面食一类,是民间经常吃的主食之一,也是家庭主妇在面糊基础上产生的一种食品。乍一听,这搅团的制作方法是很简单,但要做的很地道,那便不容易了,除了原材料的挑剔外,这制作的手法,也是很有门道的。俗话说的好,搅团要好,八十一搅,这是形容,其实何止八十一搅,而这搅团搅团,精彩便在这一搅之上。宝鸡市传统文化促进会理事 李福蔚:“在咱们西府这个搅团这个制作,一般就是根据做的量多少,锅里加水以后把水烧开,然后倒入面欠,倒在开水里面搅,形成稀糊以后,三次加入面,三次加入开水,稠的时候在倒入少许开水再搅,如此反复到做熟为主。主要看这个稀稠、软硬、里面有没有生面疙瘩,这都是一种技术活,还要掌握火候,掌握加面。搅团听起来九九八十一搅,关键是掌握技巧呢,搅的时候,第一大搅、第二大搅确实比较吃力,也就是媳妇能不能,聪明不聪明,关键在这个技巧上,真正把搅团打好以后,就像凉粉一样,既有弹性,又有劲道。”

  对于不了解搅团的人便会有疑问,这看似平常的面糊糊,为何也会成为西府的经典小吃之一?其实,别看这搅团做法单一,但吃法众多,甚至还可以花样翻新,这也是搅团宜凉吃,也宜加汤热吃,更宜炒着吃。李福蔚:“一种是搅团熟了以后,晾在台里,或者案板上,薄薄的一层,等凉了以后,像凉粉一样,可以干吃、凉调,或者拌成小豆腐丁,用水煎,片汤吃,第二种吃法就是水围城,先在碗底里放上盐、醋、油、辣子、蒜泥调味汁,再将锅里凝结的搅团,挖在有汤水的碗里,第三种吃法就是用漏勺将搅团放在凉开水上,漏下去以后就像小鱼一样,西府民间把这叫鱼鱼,或者叫冯咕噜,吃的时候,加上调料苋菜,蘸汤搅团两种,一种是热吃,一种是凉吃,热吃就是水围城,有些讲究的香油啊,蒜苗啊,蒜泥啊,还有香菜,这个根据个人口味可以自己调。”

  脍炙人口的岐山擀面皮有个大有来头、京味儿十足的原名“御京粉”,享誉中外的岐山臊子面也被成为“神来之食”,作为西府名吃,搅团,自然也有一段自己的历史渊源。李福蔚:“秦汉时期,已经有搅团这种吃法和做法,这个诸葛亮留守岐山以后,宝鸡这一块陈仓之地,搞这个军工军坑,他也是种秋粮,遂仿当地人们粗粮细作的做法,也做搅团,在吃法上,将这个调汁围着搅团,随着搅团一口一口吃掉,汤汁不断的喝完,直到把搅团消灭掉,所以诸葛亮从这个用兵角度,引发了水围城这个战略,咱西府把这叫蘸水搅团,实际上叫蘸汤搅团,把这个起名为水围城。”

  虽然搅团这个饭食究竟是怎么来的,无从考证,但在六、七十年代,搅团可以说是农家的救命饭,提起搅团,那便上世纪穷苦时代农民家常饭的代表,关中人几乎每家都是隔三岔五、甚至天天吃搅团,随着生活的富庶,在农村里,已经很少有人再吃搅团了。然而近些年,作为一道休闲农家饭,搅团再次出现在了人们的饭桌上,摇身变成了一道特色美食。市民:“我们一般在家里做就是麦面做的,反正经常吃,我们都挺爱吃的,因为我们每次回老家都让我妈做点,现在好像臊子面都不爱吃了,就喜欢吃搅团,就感觉好像挺解馋的那种,我觉得外面买的都不好吃,自己家做的好吃。”“平时都是吃的少,你要在老家的话都自己还能做点,在这都做不了么,关键一天在城市吧,吃的都是那,就想吃点那种有点家乡味道的感觉吧。”“现在农家乐啊,有些街上也有,河马鱼啊,那叫水围城么,昨天我还买着吃了,一般到农家乐啊都要去吃,一般去叫几个农家乐那菜啦啥啦,吃完了以后打一个搅团,过去吃臊子面,现在都要吃搅团,因为那个东西少了现在,不过我喜欢吃这个,我觉得就好。”

  如今,作为西府一道特色吃食,除了在陕西本地大受欢迎外,搅团在青海、甘肃、四川等许多地方也广为流传,它不仅走进了大饭店,甚至还有了专卖店,就连陕西大城市的豪华饭店里,搅团都摆在席面的重要位置,登上大雅之堂。对于不少食客来说,鱿鱼海参吃得肠胃发腻,来一份地道的搅团,品一品民俗风情,不失为一种享受。在那一搅一漏之间,是对生长这片土地的西府人醇厚、朴实的最好诠释。

上一篇:青铜器里王的盛宴 [2014-03-13]

下一篇:“舌尖上的宝鸡”专题:扯面 [2014-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