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美文美声>美声散文

一位知青的西山情结【音频暂无】

编辑: 来源: 发布时间:2011年01月31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一位知青的西山情结
---记至今还留在坪头的知青戈卫


     在我的记忆中,他是那个时代的化身,知青的榜样;他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非凡人物。
     我没有下过乡,但我却对知青有着一种难舍的情结。《青春无悔》、《血色浪漫》,曾让我看得泪流满面。那是怎样的一段历史,又是怎样的一段人生。不少老知青在回忆自己的经历时,都用了“刻骨铭心”四个字。的确,回忆故去是痛苦的,往往“不堪回首”。“尽人事而看天意”,这大概就是古人的睿智。虽然韶华流逝,但仍有不少有过插队经历的人,十分感谢那段经历,他们说,苦难是最好的老师。成功者说,没有那段经历,也就没有自己的奋斗和今天。

      近日,市委党史办的史俊生拖人为我捎来了他主编的有关宝鸡知青的回忆录《知青岁月》,读后让我感慨万千。因为这里的许多人物,都是我熟识的;莫伸、朱立、白亚民、侯万宝、吕恭、边江、程昭蕴、王英涛、周菊梅、李涛、刘得明等等,他们的知青人生,让我更加认识了他们的成功。然而,掩卷后的深思更令人感动。在他们的字里行间,很少有对凄苦的抱怨,仍是豪情满怀,革命志坚。这是在现今社会生态下难得的心态---超然和恬淡。

     人生苦短,生活永恒。作家莫申说的好,在永恒的生活面前,我们都是渺小者。看过《知青岁月》它会让你心绪难平。

     就在一个星期前,我有幸在一个朋友哪儿见到了戈卫。尽管他现已退休,但他仍在为他终生热爱的农村忙碌着。年初,我下西山采访,从老百姓那里听到最多的是戈卫带领农民脱贫致富的故事,如今坪头的养猪、养鸡已成气候,还建起了食品加工厂,农民的日子比以前有了大的提高。“这些都与戈书记分不开”,当地农民如是说。戈卫给人的第一印象是单纯、真诚。他的话不多,也许是生活的磨砺。但从他的眼神里,依然留有一种坚毅和乐观。此行的目的是来为码头村的孩子找就业出路的。他很爱学习,当他得知,市委、市政府发出“突破西山”的号召后,他便积极争取相关政策,积极为乡民们奔走。他听说宝鸡经管学院有500个在西山地区招收免费扶贫培训生的计划时,他便早早地从坪头搭车赶到学院。当院长罗志鹏了解了戈卫的心愿时,这位农村长大的院长深深被感动了,当下就承诺为戈卫予留指标,了却他的心愿。
中午,罗院长由于早已仰慕戈卫的英名,所以无论戈卫怎样推辞,还是将他留下吃了一顿饭。席间,戈卫很少言谈,对于别人的敬酒,他也只是礼貌地逢迎一下。看到眼前的一幕,本来想借机更深了解一下戈卫的念头也就打消了。为了表示对他的敬仰,我只好不停地向他敬酒,而且每次都是我先干,让他随意。我觉得,只有这样,我才能从心底里表达完全,对一个时代英雄,一个历史人物,一个至今仍坚守“阵地”的勇士的敬佩。

      青春无悔。我不知道戈卫内心对这四个字的理解,但我隐隐感受到了他们那一代人精神信仰。我不是知青,但我有许多知青的朋友,每到双休日,我总喜欢和几个知青朋友一起乘车到最近的蟠龙塬上的房东家里去做客。吃农家饭,坐农家炕,听知青们回忆插队时的故事。重回故里,尽管阔别2-30年了,有不少人还做了官和老板,可那里的乡情,那里的一草一木都能勾起他们许多的回忆。看到他们如亲戚般和兄弟般的情谊,不由得让我们这些没有经历过“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人羡慕不已。这就是人生经历,一份难得的财富。


宝鸡人民广播电台   主任记者  贾 敏       

上一篇:笔墨简淡 情趣盎然【音频暂无】 [2011-01-31]

下一篇:怀念柳青【音频暂无】 [2011-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