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美文美声>西部美文

渭河传(连载51 作者 王若冰)

编辑:金梅 来源:宝鸡日报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19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钟”是计量单位,一钟为六石四斗。
        郑国渠修通前,渭北许多地区由于干旱少雨,土地贫瘠。郑国渠竣工后,泾河携带的大量泥沙不仅增加了土地肥力,而且将大量盐碱地改造成了稳产丰产的良田。郑国渠灌溉区域内的粮食单产达到每亩六石四斗,是当时黄河中游亩产的六倍多。
        极具戏剧性的是,郑国渠建成 6年后,秦国首先灭掉了韩国;15年后,秦王吞并六国,登上千古一帝的皇帝宝座。更具有戏剧性的是,郑国渠建成后 24年,渴望长生不老的秦始皇死了; 39年后,秦帝国灭亡。 2000多年来,郑国渠也历经风雨,历朝历代曾经先后在郑国渠原址上兴建过白渠、郑白渠、丰利渠、王御使渠、广惠渠和现在的泾惠渠,但郑国当年修建郑国渠的思路没有变,泾河水沿着郑国的指向浇灌关中北部万亩良田的功能,也从来没有改变。
        2000多年后,当我们从泾阳县张家山水库库区郑国渠渠首遗址,跟随渭惠渠向东流去的足迹在渭北黄土台塬行走之际,面对残留塬上的郑国渠渠首遗迹,蜿蜒塬上的泾惠渠潺潺流水,以及在泾惠渠浇灌下春天桃红柳绿,夏天瓜果飘香,秋天五谷成熟、硕果累累的田野时,我们只能惊叹,是一个人改变了关中平原渭北土塬的世界,是一个人和一条灌溉渠泛起的粼粼波光,改变了 2000多年前中国大地的政治格局。
舟楫之利
        如果我说三四十年前,从天水到潼关的渭河两岸不仅能看见古代船运码头的遗迹,而且许多临河城镇还有往来于渭河两岸的渡船运载行人和货物,人们会以为我在痴人说梦。
        恰恰相反。三四十年前的渭河流域,桥梁少而码头多。我有个姑姑,家在天水一个叫潘集寨的村子。她家门口就是渭河,渭河对面是一个叫社棠的小镇。要到近在咫尺的河对岸赶集走亲戚,如果从门口坐上渡船,十来分钟就可以到达对面。我的姑父就是渭河渡口最后一位摆渡人。他开始摆渡一只小船,后来公交车便利了,年轻人宁肯多花钱和时间乘公交车从陇海铁路天水站所在的北道阜绕一圈去社棠镇走亲戚、买土特产,也不愿坐在愈来愈浅的水面上艰难行驶的渡船,倒是不少骑自行车、骑摩托车或拉架子车贩卖山货的人,为了省时省钱,都喜欢坐他的渡船。于是,他不得不将小船换为平板驳船,并在河两岸牵起牵引钢索,和合伙的另一位艄公边摆边拉,驶向对岸。就这样,到后来河水越来越浅,到了枯水季,驳船被迫泊在沙滩上晒太阳。
        我的姑父在渭河摆渡的日子,一直持续到 20世纪 90年代初期。“我的渡船呢?我的因独轮车滚过而呻吟着的草桥呢?我的蓝蒙蒙的布满松柏的坟院呢?我的波光闪闪的水渠呢?我的高低错落的永远哼唱的磨坊呢?”三十年前回到阔别二十多年故乡新阳镇的雷达在散文《还乡》里,最为让他心绪波动的,还是曾经因临近渭河而在十六国时建有临河城的新阳镇在渭河渐渐枯瘦,故园物是人非的失落与酸楚。然而,得知我在写渭河,雷老师在电话里说,新阳镇你是该写一写的,那里不仅文风鼎盛,过去还有几处渭河古渡,并依靠渭河发展起了天水最早的灌溉农业。
       如果把目光投向更远的古代,我们还可以看到周文王与太姒结婚的时候,曾经将众多舟船并拢起来,搭成浮桥,在渭河上迎娶新娘的情景——“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诗经·大雅·大明》)。”由此可见,那时候的渭河不仅水量大,而且为了顺流东进,周文王已经拥有了众多舟船部队。后来,秦穆公面向晋国的那场以向晋国输出粮食而赢得晋国百姓人心的泛舟之役,更让我们看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渭河舟楫交错水运发达的依稀背影。
        公元前 205年,彭城大败的刘邦被迫收集残兵败将进驻荥阳,项羽兵临城下,楚汉对峙长达一年之久。项羽大军压境,刘邦的荥阳守军只有彭城残部和刘邦于逃亡路上在安徽砀山收拾的散佚士卒。项羽久困之下,粮草和守军的巨大消耗,成为将汉军逼入绝境的无底深渊。最困难的时候,刘邦甚至不得不挖地道,偷偷到成皋偷运当年秦军粮库的粮食,解决部队断炊问题。这时,驻守关中的萧何成了保障远在荥阳的刘邦军队和给养供应的救命稻草。荥阳与关中虽然远在千里,但有了渭河,萧何将关中征集的粮草和兵士装载船运,经渭河进入黄河,运抵荥阳。楚汉战争期间,正是有了萧何开拓的渭河——黄河水运生命线,才让已经成为项羽囊中之物的刘邦有了与楚军长期对峙,并在最后假降逃生的可能。试想一想,如果刘邦被困之初没有渭河直通黄河的水运航道,萧何在关中征集的兵马粮草靠人运马驮,还能不能及时补充给荥阳守军呢?如果萧何的补充供给运送不及时,或者来的再晚一些,楚汉战争的结局还会不会发生逆转呢?
        兵戎相见的历史,仅有的机遇也是为善于利用这机遇的人准备的。刘邦是这机遇的受益者。公元前 204年,渭河上满载粮食和士卒的船,改变了刘邦和项羽的命运。但改变渭河的水运航道和水运方式,也一直是让建都关中的历代帝王费尽心思的问题。
        和北方所有河流一样,渭河航运受季节影响十分明显。再加上受地形影响河道弯曲,水量不稳,关中物产外运,河东及南方地区物资供应京城所需,各地给朝廷的贡品,都受到限制。于是西汉建立之初,疏通渭河连接黄河的漕渠,就成了汉武帝刘彻这位既善于耗费国库钱财,又能办大事情的皇帝必须考虑的问题。
    汉武帝即位的时候,他的祖父文帝和父亲景帝省吃俭用积攒的大量钱粮,在汉武帝征讨匈奴的大战序幕一拉开,很快消耗殆尽。战争还要继续,越来越多的朝廷官宦贵族要供养,长安百姓和作战士兵要吃饭,而当时通过黄河和渭河漕运运送到长安的粮食不过百万石,根本无法满足京城正常生活和国家机构、军队所需的巨大消耗。 (连载 51)
 
 
 
 

上一篇:千年渭水润西秦( 宝鸡 刘宗海) [2014-09-18]

下一篇:渭河传(连载52 作者 王若冰) [2014-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