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美文美声>西部美文

周人崛起的 月无月无沃土(作者 张琼 付蓉)

编辑:金梅 来源:宝鸡日报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26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宝鸡有一个响当当的地名,叫“周原”。“周原”在《史记》《诗经》等古籍中多次“露面”,书中的周原地肥物美,是周部族得以崛起的神奇宝地;“周原”也常闪现在考古工作者的脑海中,这儿出土了大量青铜器,有轰动史学界的周原遗址;“周原”也多出现在周文化研究者的笔下,这块土地目睹了周文王、周公、姜太公等人的丰功伟绩,亦记录了无数周礼佳话。
        周原地名有哪些故事和说法?周原为何能成为周人崛起的福地?周人在周原又留下了哪些美谈?作为广义上的周原人,我们不妨多走走家乡的这块土地,去聆听周原大地上的历史回音。
“周原”一名缘何得来?
         “周原 月无月无,堇荼如饴。爰始爰谋,爰契我龟,曰止曰时,筑室于兹。”——《诗经·大 雅·绵》译文:周原土地真肥美,堇菜苦菜都像糖。大伙儿有了商量,神的主张刻在龟板上,说的是:“停下”  “立刻”  “就在这儿盖起房”。
        周原究竟指哪?宝鸡炎帝研究会会长、周秦文化研究会会长、研究员霍彦儒说,广义上的周原包括今宝鸡市区和岐山、扶风、凤翔、眉县、周至等县区,狭义上的周原指现岐山和扶风两县交界的一片区域。岐山周原博物馆研究员贺世明补充,早期周原的范围是指岐山(箭括岭)下这片大面积的区域,即 1982年国务院公布的国家级重点文保单位,面积为 24平方公里,范围为北至岐山,南至范家营等,西至眉麟公路,东至扶风许家河。“周原”地名又是缘何得来呢?古文字学家郭沫若曾解读,甲骨文中的“周”字有田中植有稠密作物的意思。霍彦儒说,“原”与“塬”相通,形容一片高地,“周原”指一块平坦肥沃的高地,描绘的正是今岐山、扶风一带的地貌特点。
        一种说法认为“周原”这个地名早在周人迁来之前就存在,周人先祖古公亶父部族迁来之后因居于周原,从而取部族名为“周”。也有一说认为“周原”名称是周人迁来之后才有的,无论两者谁先谁后,周原一地扬名,乃至被后人铭记与称颂,都与周人在周原的发迹故事有关。“周原”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绵》,诗歌讲的就是周部族迁居周原的故事。描绘了这样的情景:居于豳 (今陕旬邑县西南部 )的古公亶父氏族,不堪当地戎狄的滋扰和侵逼,古公亶父率领部族循漆水迁徙,到了岐山下的周原,发现周原水源丰沛、土地肥美,生长在这里的苦菜都很甜,很适合农耕与狩猎,又有岐山做屏障,占卜后发现此地大吉,于是就在这里定居。
        自此,周人就落足在了周原,开始书写波澜壮阔的周族史诗。
周人为何在此三代而兴?
       “作之屏之,其葘其翳;修之平之,其灌其栵。”——《诗经·大雅·皇矣》
        译文:砍伐山林清理杂树,去掉直立横卧枯木;将它修齐将它剪平,灌木丛丛枝杈簇簇。
        霍彦儒说,周人刚从豳迁到周原时,周原还是大片的丛林、灌木,遍地荆棘,且常有野兽出没,周人需要进行艰苦的开荒种地工作。《诗经·大雅·皇矣》描绘的就是周人在周原开荒的情景,人们用作、屏、修、平等劳动程序,将葘、翳、灌、栵等各种树木杂草砍伐干净,开垦出种植庄稼的田地。
        周人在周原辛勤劳作,周原沃土也回馈了周人丰足的生活。霍彦儒介绍,在迁周原以前,周人还未有“周”的国号,而且在古公亶父以前数百年里,可以说是一个没有多大作为的民族,他们迁到周
原以后才迅速崛起。
        周原这块土地有什么样的“魔力”让迁来的古公亶父部族仅用三代人的时间就迅速兴旺起来?霍彦儒认为,其实周原本身就有力量源泉,这里土壤肥沃、气候温润、水源丰沛,优越的生态环境十分适合居住和耕种。《尚书·禹贡》称雍州“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意思是这一带的土地是最上乘的。而且,在古公亶父未迁入周原的先周时期,周原就有以姜族
为代表的姜炎文化、以殷墟为代表的商文化等多种文化,周人进入中原以后,善于吸收周原其他多种先进文化,尤其是姜炎文化中的农耕文化,周人辛勤务农,以农立足,在土地肥美的周原,周人农业大兴,部族实力不断壮大。
        周人在周原崛起的原因,还离不开姬、姜两族联盟。姜氏族在周人崛起的过程中给予了大力的支持和帮助,姬、姜两族通婚,如古公亶父、武王都娶姜姓女子为妻,姬、姜两族建立起了数百年的婚姻、政治联盟,这种牢固的关系,是周族兴盛的重要条件。
        周原是一座宝库,这里有肥美的周原土地、重视农业的姜炎文化等,周人拥有了周原,如同虎添双翼,由此开启了兴旺之路。
仁德美谈频出周原
        “二国相让后,诸侯归西伯者四十余国,咸尊西伯为王。”——《史记·周本纪·正义》
         译文:虞芮两国礼让田地事件之后,40多个诸侯小国归从西伯侯姬昌,都尊称西伯侯为王。  
        周人因周原而兴,周原也因周人而扬名史册。周原大地上,发生了许多周人“以德治国”的典故,还有周礼文明的佳话故事。
        贺世明说,《史记》中记载的“虞芮之讼”典故就是出自周原的贺家村及礼村一带。周初两个小诸侯国虞国和芮国,两国为争夺一块土地,互不相让,两国国君决定前往周原,找有威望的西伯姬昌评理裁决。到了周原之后,两位国君偶然看到周的农人相互谦让地畔。两位国君被这文明有礼的社会风气所感染,于是,两人未见姬昌而返回,将争执的土地空闲出来,并将周人的德行传遍天下,四十多个诸侯国望名归附姬昌,尊称他为王。
        典故“画地为牢”的故事也发生在周原大地。孝子武吉一日到西岐城去卖柴,恰巧在南门赶上周文王车驾路过,武吉见路窄翻转扁担让路,不慎当场打死了守门军士王相。文王认为武吉应抵命,命人在南门地上画了个圈,竖了根木头作狱吏。三天后,散宜生路过南门
询问武吉得知,武吉家中有七十岁老母亲,担心其饿死,于是散宜生向文王提议先让武吉回家安顿好母亲,再抵王相之命。文王批准,就让武吉回家了。从“画地为牢”可见周文王“德治天下”、不施重刑的美德,为说服商纣王废除炮烙之刑,周文王愿以周国一块土地作为交换,亦可见其仁德。
       另外,俗语“喝西北风”的故事也出自周原。在古时,“喝西北风”的意思和今天截然相反,原指吸一口西北方的祥和清风,能顶饱三天,形容这一地方富裕安乐。而这个西北方,指的就是周人所居住的周原。周族领袖姬昌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减少租税,并且注重用礼仪教化民众。时日久长,周原人人安居乐业、讲究礼仪,出现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良好社会风气。后人赞誉周原大地“疏风犹在,于此一吸,可得三日饱”。
地下宝库再现周原过往
“乃立皋门,皋门有伉。乃立应门,应门将将。乃立冢土,戎丑攸行。”——《诗经·大雅·绵》
        译文:立起王都的郭门,那是多么雄伟。立起王宫的正门,又是多么壮美。大社坛也建立起来,开出抗敌的军队。《诗经·大雅·绵》里描述了周人在周原建立宫室、宗庙的情形。周原,是周人政治、经济、文化的都邑,延续了 300余年,除过史料记载,周原的文物宝藏也向我们展示了这块
土地的辉煌过往。
        循着史料,考古工作者在周原找到了凤雏西周早期甲组宫室(宗庙)建筑基址,确定了周原遗址的范围,这些考古发现印证了史料记载。
        近两年,周原考古新闻仍旧不断传出,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雷兴山带着学生在周原一住就是数月乃至数年,他们发现西周时期周原有密集的手工业作坊区,而且呈现出类似于“一村一品”的精细分类,类似于如今的产业开发区一般。借助考古工作者的发掘成果,我们似乎可以想象出一个和谐安乐、社会生活丰富的国家图景。
       周原也是西周青铜器最重要的产地,出土了大克鼎、毛公鼎、大丰簋、散车父器等国宝重器,霍彦儒总结:“周原青铜器代表着西周文明的最高水平,也是中国古代文明突出的标志之一。”
       时光荏苒,周人的辉煌已归入史册,但周原这块土地依旧平坦肥沃,养育着一代代的周原儿女……

上一篇:向日葵(作者 张抗抗) [2014-09-25]

下一篇:鲁班桥的今昔(作者 孙虎林) [2014-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