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美文美声>西部美文

鳌山斜水话古今(作者 巨侃)

编辑:金梅 来源:宝鸡日报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26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宝鸡的鳌山和斜水(即石头河),在古代有个别称:武功山、武功水。斜水发源于鳌山之巅,一路蜿蜒曲折向北流入渭水;而鳌山,海拔 3475.9米,兀立太白盆地南部,伸出她宽大的臂膀与太白山相连,分割汉渭之水,雄视秦岭南北。她与太白,不仅是大秦岭上两座最高的山峰和南北方分界处最为霸气的天然屏障,更是亘立在中国中部的一道最高大、最壮观的“屋脊”!千百年来,鳌山之巅和斜水之滨,留下了人类创造的无数胜景和“武功”纪略:战国时期,一代“战神”横扫六国,魂归鳌山;三国时期,“智圣”诸葛亮北出斜谷口,陈兵五丈原;唐代,“药王”孙思邈独隐西太白,采药编书;现代,灾害频仍的石头河被人类的蓄水工程制伏,古老的斜峪水被引上五丈原……斜水右岸的安乐一带,稻花飘香,被称为西府的“小江南”。

最湍急的古老河流
        斜水现在叫石头河,鳌山“孤傲”、“倔硬”,她哺育的河流自然也“脾气不好”。据《白岸》一书作者、自幼生长在石头河畔的我市作家赵韬讲,石头河恐怕是渭河众多大小支流里峡谷最多、落差最大、水势最湍急的河流。
       石头河源出鳌山北麓后,沿途接纳五里峡、大蹇沟、沙沟、路平沟、鹿台沟、后河、白云峡、三岔峡、吉利沟、蹇沟诸水,北出斜峪关,经眉县、岐
山县,在安乐新庄村汇入渭水。据水利部门测算,其发源地与汇入地海拔高程相差两千多米,尤其是五里峡至大蹇沟口这一段,全部穿行在花岗岩、片麻岩构成的高山峻岭之中,河谷狭窄,河床陡峻,比降达到 50%,加之上游山区降水丰沛,平均流量每秒 13.7立方米,多年平均径流量 4.309亿立方米,这两个数字,宝鸡其他渭河支流无出其右。
        独特的地势、湍急的河流时常造成下游水患。据岐山县志载:光绪十年( 1884年)五月十二日,斜峪河水泛溢,淹没田庐人口。民国二十四年( 1935年)七月初,暴雨倾盆,山洪骤发,石头河洪水暴涨,沿河两岸,遍地尽水,冲溃田地 6758亩,房舍 17间。 1954年 8月中旬大雨后,山洪暴发,河水猛涨,使沿山靠河地区 4720户受灾,冲淹秋田 12580.8亩……
        但石头河流域,同样留下了美不胜收的景观和闻名天下的关隘。
诸葛亮在此最后一次北伐
        斜峪关,古褒斜栈道之北口关隘,虎踞秦岭北麓,上可仰望太白积雪,下可俯视关中平原。襟岐眉而带渭水,控西川而锁关中。道通巴蜀,地接西京,乃古代要塞,兵家必争之地;昔日商贾云集,乃西府重镇之一。
        三国时期,“智圣”诸葛亮从汉中穿褒斜道北进,由此关进入关中。他火烧葫芦峪,屯兵于五丈原之上,隔渭水与曹魏对峙,并屯田于安乐、落星一带。孰料出师未捷身先死,空留地名“落星湾”。历史上,蜀汉曾数次屯兵于此,石头河下游肥沃的土地,成为蜀魏相争的前沿阵地。这里的三国遗迹数不胜数。
        唐代安禄山造反,斜峪关口、褒斜道上、石头河两岸,留下了唐明皇匆匆逃亡的身影。斜峪关,见证了一个朝代盛极而衰的历史瞬间。
        北宋仁宗年间,政通人和,商贸繁荣。凤翔府尹利用此处丰富的木材,充沛的水源,创办船坞,年造商船四十余只。沟通渭河漕运,繁荣关中贸易。据说包拯曾亲往视察,在给皇上奏章中有详尽记述。新中国成立之初,关城遗址部分尚存,通过断壁残垣,可窥见古镇之规模宏大。历代不乏文人墨客,选胜登临,凭吊古战场,留下许多诗作。
        关下十里的安乐村,一直讹传为安乐王刘禅封地。村民摇头否认,皆言先祖曾随诸葛大军来此屯田,随后驻留此地。他们至今蜀音不改,民俗如川。他们说,乐不思蜀的是他们,而非刘禅。现在安乐是岐山县最主要的水稻产区。
蓄水工程使老河焕发生机
       “那个白白的岸,已不是从前暴躁的石头河了。”赵韬说。
       石头河的改造,在 200多年前就开始了。
       清朝乾隆年间,眉坞县令梅遇,重视农桑,关心民间疾苦,领导百姓在关前筑堰开渠,引水灌田,民称梅公渠。此后百余年,渠废田荒。民国十八年至二十一年,关中大旱,赤地千里,饿殍遍野。 1935年,李仪祉先生率泾洛工程局来此,在梅公渠遗址上拦河筑坝、开山建闸、修渠引水,建成了现代化灌溉网工程。为纪念梅公业绩,改名梅惠渠。此渠石渠如槽,岸树如盖,拱桥流水,闸楼古雅,一派江南风光。从此农民不再靠天吃饭,自有长虹带雨来。 1939年,梅惠渠以工程规模之大,设计标准之超前,建筑质量之高,以及周围绿化之优美,参加了在美国纽约举行的世博会。
        1958年,一条 16公里长的干渠,将石头河水引上了“吃水比吃油还难”的五丈原,千年古原有了新故事。上世纪 70年代,斜峪关一带又建石头河水库和坝后水电站,随后更多的电站星罗棋布地建于石头河干流上。石头河这条来自鳌山的苍龙,被人类牢牢地缚住了。
       2008年开建的引红济石调水工程竣工后,汉江之水将穿过鳌山,历史性地被引入黄河流域。
       鳌山依旧挺立,注视着脚下的沧桑巨变。人类的“文治武功”,还要在她的身边继续上演……

上一篇:处 暑(作者 汉邦牛) [2014-09-26]

下一篇:煤油灯的光影(作者 李林科) [2014-0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