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走进宝鸡>宝鸡历史

炎帝故里——宝鸡

编辑:zhao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5年07月27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炎帝陵
  炎帝陵位于宝鸡市渭滨区神龙镇境内的常羊山之上,是炎黄子孙寻根祭祖的主要场所。炎帝距今6000年至5500年左右生于姜水之岸(今宝鸡市境内),随着历史发展,其后代又沿渭水向东南又迁徙到湖北、湖南、山西等地,广义上,炎帝是一个氏族部落,存在若干世系。故全国有五处炎帝故里。陕西宝鸡、湖北随州、湖南炎陵县以及会同县、山西高平均被视为炎帝故里。其中,炎帝一,二世均生活在陕西宝鸡,如果按照一世的说法,炎帝只存在于宝鸡。宝鸡为炎帝故里,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姜氏城遗址
  宝鸡为姜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中国文化、中华文明、中华民族的重要的起源地之一。 在距今约5000年前,宝鸡渭水流域的姜水,生息着一个古老的氏族部落——姜炎族,诞生了一位伟大的人物,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
  《国语·晋语》载“炎帝以姜水成”,我们可以理解为炎帝族最早活动的地方在姜水。古之姜水,据《水经?渭水注》所载是在姜氏城南,即今岐山县周原一带,但不知道确定地点。不过,据《大明一统志》:凤翔府宝鸡县南七里有姜氏城,城南也有姜水,此姜氏城今名姜城堡,往南即益门堡,堡西有一水名今仍名清姜河。古代传说,本来难得考实。以上两说孰是孰非,不必过于拘泥。但总是在凤翔府地,即今宝鸡市区之内。姜城堡为新石器遗址,1958年被列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实际上,姜炎族在宝鸡的最早故居是在今清姜河流域。为了生存和发展,一部分迁居今岐山、扶风一带,所以,在这里也出现了带“姜”的水名和城名,即“姜水”和“姜氏城”。有研究者考证认为,在今宝鸡市区渭河和清姜河的交汇地带,曾发现过多件刘家文化(姜炎文化)的典型器物——高领袋足鬲。据测定,这比在岐山、扶风境内发现的同类器物要早。这说明岐山、扶风境内出现的刘家文化是宝鸡市区姜炎族向东迁徙、推进的结果。
  在宝鸡市姜城堡地区发现的姜氏城遗址,面积大约有49万平方米。遗址中最大的房子长10.7 米,宽10.5米,面积约124平方米,出土的生产工具和陶器与北首岭的相似,并且相对先进。由此可见,姜城堡遗址时期是北首岭氏族部落的繁荣和发展时期,这正是母系氏族公社向父氏族公社的过渡时期,与传说中的炎帝时相吻合。发现古文化遗址40多处。众多的古文化遗址,反映了炎帝部落繁衍生息,发展状大的过程。


  宝鸡炎帝园
  炎帝祠坐落在宝鸡市区经二路西段的炎帝园公园内。宝鸡市历史上的多处炎帝祠皆因战乱被毁,炎帝园内的炎帝祠是1993年8月重新修建落成并对外开放。门额上书“炎帝故里”四个金色大字,是原国务院副总理和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田纪云于1993年中国宝鸡炎帝节之际所题。民盟中央原主席费孝通也为炎帝园题写了园名。每年清明节,宝鸡市委、市政府组织党政干部、海内外人士和各界群众在这里举行公祭炎帝活动。炎帝祠占地面积9000平方米,建筑面积3863平方米,主殿高21米,为仿秦、汉高台建筑,外观气势雄伟。祠内塑炎帝像,高5.5米,庄重而宏大。殿堂壁画214平方米,是一组内容为农业之神、太阳之神、医药之神的大型壁画,生动地再现了华夏始祖炎帝率先民创制农具、教农耕种五谷、采药解除病魔、为民尝百草、制琴普乐的情景。西廊有众多国内名人题词,歌颂炎帝功德。园内三面植有松柏、花草,四季常青。2004年4月,宝鸡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公园门楼拆除,建立广场向社会开放。如今,这里已是广大市民晨练、夜曲、游乐的好地方。

上一篇:抗战中的宝鸡 [2015-07-14]

下一篇:宝鸡栈道 [2015-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