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走进宝鸡>宝鸡历史

发现陇山

编辑:于明 来源:宝鸡日报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04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横亘在八百里秦川西边的陇山,是从长安沿丝绸之路西行遇见的第一座大山。从地形上看,陇山是关中平原与陇西黄土高原的界山,分隔了关中与陇西,隔绝了中原与塞外,且其本身就位于农牧分界线、气候分界线上,又是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自古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是历代兵家屯兵用武的要塞重镇。从文化上看,陇山区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地之一,是黄河中上游的古代文明中心,神话传说中造人补天的女娲、开启文明的伏羲、教人稼穑的炎帝出于此,距今 8000多年的大地湾遗址是迄今为止陇山区域发现最早的人类文明。随着金属工具的出现、文字的发明、国家的形成,人类进入了文明社会,在周秦汉唐宋元明清各个时期,游牧文明、农耕文明、草原文明、西亚文明在这里交融。撩去历史的烟云,不难发现,漫长的历史、厚重的文化,除了蕴藏并传承于人的血脉精神之外,总会以一定数量的物质形式留存在其演进的土地上,譬如文物,譬如古迹。法门寺、麦积山石窟、崆峒山、须弥山石窟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文物古迹是陇山区域人们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客观反映。正基于此,我们认为陇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明之山、包容之山、历史之山、军事之山。
 
  地理概念中的陇山陇山与六盘山在当代多有混淆,综合各类文献资料和维基百科、百度百科的解释,广义的陇山即现在的六盘山脉,包括现今的六盘山和现今的陇山(六盘山以南,渭河以北,包括关山、吴山),位于今陕甘宁三省的交界处,南北走向,长约240公里。《读史方舆纪要》卷 52:“陇山,北连沙漠,南带汧渭,关中四塞,此为西面之险。”《宁夏百科全书》称,“陇山,北起宁夏海原县西华山,经西吉、固原、隆德、泾源入甘陕,南北长四百里,东西宽四十至一百二十里不等。汉代至唐代统称陇山。唐代于峰顶置关,因古道盘旋有六始达峰顶,故名六盘关。从宋代起将固原县和尚铺与隆德县之间的山峰称作六盘山。当代,六盘山扩展为山脉名,而南段仍称陇山。”根据严耕望先生在《唐代交通图考》的绘图,六盘山在陇山山脉北面,两者都是南北走向,互不隶属,印证了《宁夏百科全书》的说法。谭其骧先生《中国历史地图集》清时期的地图中,在陕甘宁交界处,六盘山是山峰名称,而山脉名称有二个:陇山(黑体),六盘山(红体)。地图上,黑体字代表古名,红体字代表今名,显而易见,在清代此山脉还是称陇山山脉。在当代,陇山改名六盘山,或许是受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一词的影响。综上所述,从历史传承上看,广义的陇山,其南起陕西宝鸡渭河,北止宁夏海原西华山。六盘山、崆峒山、吴山、关山等都是广义陇山山脉的山峰。
 
  历史进程中的陇山●秦汉时期秦人从非子为周王牧马到襄公始国,到穆公称霸,再到始皇称帝,这个逐步壮大的部族往复活动于陇山东西。王国维先生在《秦都邑考》中曾描述,“其历世所居之地,曰西垂、曰犬丘、曰秦、曰汧渭之会、曰平阳、曰雍、曰泾阳、曰栎阳、曰咸阳。”从都邑的位置可以看出,秦人翻越陇山、由西向东发展壮大的活动轨迹。西汉时期,汉武帝曾五幸安定、北地,其中,“逾陇”和“西登陇首”各一次。汉武帝如此频繁地出巡西北,行幸陇山一带,足见陇山军事、交通的重要性。
 
  ●唐宋蒙元时期唐时期,陇山一带是国家重要的养马基地。贞观二十年,唐太宗李世民亲临陇山,《资治通鉴》载“贞观二十年,帝逾陇山”,“至西瓦亭,观马政”。蒙元时期,陇山焕发出了最为耀眼的光芒,堪称蒙元帝国的支柱之山。从成吉思汗开始,选择陇山作为指挥调度和休整之地绝非偶然,无论是从地理方位还是自然环境来看,陇山都是攻宋、灭金、进军川蜀的战略要地和后勤基地。
 
  文化交融中的陇山●神话传说伏羲、炎帝(神农)均被尊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他们发展于陇山——渭河区域。伏羲创造八卦文字,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炎帝制作耒耜、教民稼穑、日中为市、发明医术,极大地改善了当时人们的生活质量,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除此之外,平凉的西王母传说、广成子传说,固原的龙文化传说也各具地域特色,滋养着一方民众。
 
  ●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陇山区域、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这里有距今 8000多年的天水大地湾遗址、距今 7000年的宝鸡北首岭遗址和关桃园遗址。随着人类迁徙和文化传播,大地湾文化、北首岭文化先后转化为仰韶文化中极重要的分支——半坡文化和庙底沟文化。
 
  ●周秦文化陇山为周秦王朝肇基之地,周秦文化由此滥觞。自周人从邰迁豳、弃豳迁岐后,周原范围内的扶风、岐山遂成为周文化的发祥地。经过古公亶父、季历、姬昌三代人近百年的艰苦奋斗和励精图治,周从一个弱小的部族发展为势力较强的国家,为后来灭除商朝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周人在此开创儒家文化先河,以“德”“和”为核心的周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其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创新创造、为民造福的精髓,为统一、和谐的中华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谓秦文化,是指伴随秦人、秦族、秦国的发展演变而产生和形成的文化。这一文化产生并形成于秦人的发祥之地——陇山两侧的天水、宝鸡一带,经春秋战国时期的发展壮大,最终因秦国一统六国而上升为波及华夏、统治中国的文化。秦文化是秦人崛起、走向文明的文化结晶,也是秦人建立霸业、统一中国的文化优势所在。这一文化具有不少显著的特点: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务实功利的价值取向、崇尚法制的政治意识、变革制度的理性自觉。
 
  ●宗教文化陇山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这条以商业往来为主的丝绸之路,也是宗教传播的黄金通道。丝绸之路重镇附近往往宗教繁荣,塔寺林立,如西安大雁塔、敦煌莫高窟莫不如此。在这样的浪潮中,陇山周围也分布着众多著名的佛塔道观、伊斯兰教清真寺。佛教以宝鸡法门寺、天水麦积山石窟、固原须弥山石窟为代表;道教以平凉崆峒山、宝鸡金台观、宝鸡龙门洞、天水伏羲庙、天水玉泉观为代表;伊斯兰教以固原市伊斯兰教清真寺、甘肃省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伊斯兰教清真寺、宝鸡市陇县伊斯兰教清真寺为代表。
 
  ●陇山诗词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路段,关陇古道行人不绝,文人登陇山,多有感发吟咏,汇成了两千年来不绝如缕的陇头歌吟。最早的陇头古辞载于东汉《辛氏三秦记》:“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肝肠断绝”,从此开启了诗歌史上陇头歌吟悲凉愁绝的传统。至唐代前期,陇头歌吟虽延续传统主题,却渗入了一种雄豪之气,在幽怨之声中激起了慷慨悲歌。如岑参的《送人赴安西》等都写得慷慨激昂,折射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衰弱,诗人多借陇水呜咽之声,抒写战争的无奈与边塞之苦。唐之后陇头吟咏仍不绝如缕,成为高潮之后的余响。
 
  军事战争中的陇山今天,从陇山区域的众多遗留关口、地名(陇关、大震关、安戎关、咸宜关、火烧寨、头营、二营、三营、七营、下马关等等)中可以看出,这里曾经是重要的军事基地。
 
  秦汉时期国家边患主要来自于北方匈奴,于是秦始皇、汉武帝在巡边活动中,都把首次出巡选在陇山地区,由此可见,陇山在名君的心中有着何等重要的地位。秦汉以后,陇山仍然辉煌。唐代,陇山是国家马政的重要基地。宋夏间,陇山成为两国交战的前沿阵地,宋廷在原州城(今固原)设置镇戎军,是宋朝西线战区的前线总指挥部所在地。蒙元时代,蒙古大军在陇山设立军事基地,是西征南伐的前进阵地。朱明王朝以后,国家的战略布防重点一直在北方。在陇山北端的固原设“三边总制府”衙门,统一指挥延绥、宁夏、甘州、固原四大军镇和节制陕甘宁地区以及西北地区的军事防务。进入清朝,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代表北方两大民族的满族、蒙古族又以一种联婚合作的友好方式,一改历代中原王朝向北设防的传统军事格局,从此陇山失去了作为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争斗地的战略地位。到了现代,陇山成为要隘,国民政府专门派驻护路队。解放战争时期,陇山区域发生了关山会战、固关战斗等一系列军事斗争,解放军一举消灭了马步芳部队,胜利砸开了挺进甘肃的大门。
 
  建立陇山文化圈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有必要找到陇山文化建设与陇山区域经济发展的契合点,即建立陇山文化圈,繁荣发展陇山文化产业,总体上可从五个方面展开:一是丝路古道文化资源,翻越陇山的关陇古道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路段,至今仍有一些古道和关隘遗迹,可通过重走古道的形式,开发丝路古道体验游。二是陇头诗歌文化资源,陇头诗歌是中国古代诗歌的母题之一,无数文人墨客登临陇头,留下许多感人肺腑、荡气回肠的诗篇,可通过诗人雕塑、图片展示、诗篇吟诵的方式,开发陇头诗歌文化游。三是陇山山水文化资源,陇山区域的山水不仅是大自然的奇观,也是历史文化的积淀,有观光价值,可通过开发森林公园、地质公园等形式,打造陇山山水观光游。四是陇山民俗文化资源,陇山区域民风民俗独具魅力,可以以民俗文化实物、文字资料、民俗事象为基础,建设陇山民俗博物馆、陇山民俗微信公众号,集知识性、趣味性、艺术性、参与性、互动性于一体,生动真实地展示陇山民俗文化。五是建设陇山文化博物馆。陇山是华夏文明的源头、周秦王朝的肇始之地,文物古迹甚多、文化底蕴深厚。在历史上,陇山曾承载了多民族的发展、融合、交流。陇县地处陇山腹地,位于宝鸡、天水、平凉、固原的中心位置,宝中铁路、宝汉高速、 G 344贯穿全境,是陕甘宁通衢和边贸重镇,具有区位优势。陇县应采取主动出击的积极态度,建设陇山文化博物馆,这不仅有利于增强县域文化产业实力,而且能提升自身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

上一篇:宝成铁路——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 [2015-07-27]

下一篇:宝鸡工业之最 [2015-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