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走进宝鸡>宝鸡风俗

家乡的雷神会

编辑:于明 来源:宝鸡日报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04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我的家乡在渭北碛雍塬上,这里地势平坦,肥壤沃土,视野开阔,气候温和,适宜小麦、玉米、豆类等农作物生长。唯一困扰乡亲们生活的就是常常会出现严重的旱情,尤其是伏旱,影响农作物正常生长,乃至颗粒无收,俗称“卡脖子旱”。留在人们记忆深处的民国十八年年馑,就是一场骇人听闻的大灾难,村里 90%的人外出逃荒,后来回家的也不到三分之一,剩下没有外出逃命的老弱病残几乎没有活下来的人。上了年纪的人一提起往事,心中便不免会发怵。
 
  面对干旱,村上很早就兴起了“雷神会”,在每年农历六月廿二至廿四期间,祭祀雷神。“雷神会”在周围五个村结社轮流举办,以小营村为中心,包括村南相邻的安化村、解刀村,村北相邻的东沟村、西沟村。在民间,人们以为雷神是管下雨的神,这时候正逢炎夏酷暑,是秋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如果半月乃至一月没有透雨,庄稼就没救了。在那个靠天吃饭的年月,人们只能干瞪着眼看着禾苗一天一天枯死,“秋收半年粮”,不下雨,来年就要受缺粮少食的恓惶。
 
  轮到我们村举办“雷神会”时,由村上年长者担任会长,提前半年就派人出外联系唱大戏的事。会期临近的几天里就张罗祭祀大典,先把绘有雷神像的神轿从菩萨庙里抬出来,打扫卫生,洗涤尘土,擦拭并描绘雷神像,让雷神爷面目一新,容光焕发。与此同时购买香表、鞭炮、礼品,组织村里中老年妇女剪一些祭祀用的花鸟动物,如福字、莲花、童子、鱼等彩纸,折叠一些祈祷用的彩纸和五色彩旗等。接着就组织演练锣鼓队,由熟悉鼓点的人教练。记得那时常由柳五爷领头舞起鼓槌指挥,他头上绾着白羊肚毛巾,两肩上用绳带把鼓系在胸前,两只手举起鼓槌高过头顶在空中舞动,然后敲将下来,节奏分明,花样繁多,有“十样景”“蛟龙驹”等鼓谱,其他几面陪鼓随着他的鼓点一齐敲响,鼓乐齐鸣,铿铿锵锵,惊天动地。同时,开始演练祭祀队伍和祭祀仪式,人员在三十人以上。我在儿时也被村长杨锡叔父选进祭祀队伍,拿着彩色纸旗,跟着鼓乐队,参加邻村的祭祀活动,经历过整个祭祀过程。
 
  祭祀仪式当天,五个村都组织队伍,排成长队,前面有引旗标明村名,旁边陪着唢呐队一路吹吹打打,跟在后面的是抬食箩的人。食箩里面盛的是祭祀用品,包括雕花礼馍、人物面花、麻花、桃子等。再后面是锣鼓队和炮手,因为要燃放一种“镢把炮”,或者点放早早把火药灌在炮筒里的“铳”,声响剧烈威力大,为了保证安全,由专人掌握。最后面就是打着彩旗的队伍,有的村还有秧歌队助兴。整个祭祀队伍浩浩荡荡,十分壮观,热闹非凡。五支队伍齐齐整整,并排在供奉的雷神轿前,由主办方主持祭祀仪式,其他村各有一名陪祭人,按程序鸣炮、上香、摆祭品,依次代表各村三拜九叩。祭祀大礼最后是移交“雷神轿”,由来年举办方认接。进行这些仪式的同时,大戏舞台前放大炮、唱神戏,给演员披彩挂红,以烘托喜庆气氛。中午,由东道主筹席摆酒宴请客人,招呼各村的头面人物,如村长、会长、联络员及带队人等。
 
  这样的祭祀活动尤以上世纪 50年代为盛。后来好长一段时间,虽没有大张旗鼓地操办,可祭祀活动始终没有停止。有时村里举行一些简单的小型祭祀活动,有时唱唱皮影戏或木偶戏,规模小得多了。即便没有唱戏,一些老太婆也会自发在庙里烧香,祈求雷神护佑全村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庄户人心里,你不祭祀雷神,雷神就不保佑你,收成就没有保障,日子就不安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业生产有了更大发展,粮食连年丰收,家家户户都有可观的粮食储备,农民收入门路更多更广,生活水平大大提高,日子越过越红火。家乡的“雷神会”又恢复了过去那样的热闹场面,一年一次,由各会员村轮流举办。大前年适逢我们村过会,我高兴地携家带口回村上跟会,正值忙罢,会场在村南一片开阔地里,人山人海。人们唱大戏,庆丰收;走亲戚,叙亲情。戏台一边是家电、服装、日用品等商品展销,一边是羊肉泡、御京粉、凉粉、醪糟等小吃市场,晚间还有放电影、跳舞等活动。至于物资交流、小吃售卖比以往任何时候的规模都要大,品种繁多,琳琅满目,应有尽有,满足着人们的生活需求。乡亲们买到新衣新物时的喜悦,吃臊子面、羊肉泡、面皮、瓜果时的满足感,充斥会场的角角落落,高亢激越的秦腔在田野里回荡,余音绕梁,久久不去……家乡的雷神会,那红火、热闹、喜庆的场景,常常在我脑海里激荡。我想不管经济如何发展,庄户人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期盼亘古不变,祖祖辈辈,世代相传。为了这个情结,为了这个梦想,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表达着期望,憧憬着未来。◎杨青峰

上一篇:麟游唐井 [2015-08-04]

下一篇:天王老街 [2015-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