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走进宝鸡>宝鸡历史

抗战时期在宝鸡的文化人

编辑:于明 来源:宝鸡日报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11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抗日战争时期,宝鸡因地处内陆,加之陇海铁路及川陕、宝平公路的修通,南下可入川贵,北上可进甘陇,于是成了难民躲避战火的首选之地。为了抗战,车向忱、张寒晖、艾黎、老舍、茅盾、艾青、李约瑟等众多中外文化名人或来宝工作,或途中路过,在宝鸡留下了他们的身影和足迹,也留下了一张张墨香飘飘的文化名片。
 
  车向忱纸坊育新人。
 
  年冬,因日机轰炸西安,被称为“东北甘地”“难童之父”的车向忱,带领东北竞存学校师生搬迁到凤翔东关纸坊街办学。
 
  车向忱设计制作了竞存学校校徽、校旗,书写了校训,教育学生打回东北,驱逐日寇,收复山河,还对教学内容大胆改革,根据抗战需要精选教材,强调育人先“育心”。国民党当局借口竞存是私立学校,不拨经费,身为校长的车向忱只好四处募捐。没有教室,学生在河滩野地里上课,缺少经费,只给教师发生活费,学生在课余时间糊信封做毛刷挣饭钱。为了解决校舍问题,车向忱带领师生从北山拉石头,就地打土坯,自己动手盖起了25间瓦房。办学条件虽然艰苦,但教师教学认真,学生学习刻苦,每次凤翔县组织学校统考,竞存学校学生成绩都名列前茅。甘肃、宁夏以及西安、渭南等地学生慕名前来报考,国民党将军卫立煌还把自己侄子送来竞存读书。车向忱在办好竞存学校的同时,指派小学部两名老师,办起了纸坊街道、南巷、关家门前三处农民夜校,教青年农民唱抗日歌曲,学习文化知识,开展“平民教育”,学员最多时有 200多人。车向忱思想进步且与共产党联系密切,因而学校教师和学生中有不少是共产党员。竞存学校培养的数千名学生中,很多奔赴抗日前线或去了延安,学校因此被誉为国统区的“抗大”。
 
  张寒晖教书又写歌。
 
  张寒晖是东北竞存学校国文教员。1938年,他随校从西安来到凤翔纸坊,任竞存中学教育主任、教师党支部书记。毕业于北平艺术学院的张寒晖, 1936年在西安二中教书时,目睹了蜷缩在街道房檐下的东北难民,眼噙泪水创作了歌曲《松花江上》,被人们争相传唱,祖国破碎山河的上空,飘荡着歌曲中的呼号。周恩来总理曾说此歌“真使人伤心断肠”。
 
  到纸坊不久,张寒晖就写出了鼓舞师生的《竞存小学校歌》和《竞存中学校歌》。“清澈的溪畔,纸坊街头团结着一群流浪的儿童。”“居住在破庙,饮食在露天,身穿着破烂的绿军衣,但是我们的学习,有趣味,有意义。”张寒晖经常带领学生到附近农村演出戏剧《血祭九一八》《三江好》《八百壮士》《渡黄河》《反正》和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捉汉奸》等,宣传抗日,群众争相观看。张寒晖先后创作了《拉石头歌》《打夯歌》《纸工歌》《拉车夫之歌》《逃难人之歌》《快去把兵当》等 30余首歌曲和多部小说、剧本。为了积累创作素材,张寒晖闲暇时常到作坊里看纸工造纸,同纸工们聊天说笑,看的次数多了竟看出了门道。他提出用当地喂牲口的麦草造纸,以降低造纸成本,纸工不信,张寒晖找来化学书边看边试验,最后获得成功,大家把他造的纸叫“寒晖纸”,供当时《老百姓报》印刷报纸。 1941年底,国民党当局疯狂逮捕共产党员,张寒晖在党组织安排下离开凤翔去了延安,任陕甘宁边区文协秘书长。
 
  艾黎双石铺办学校。
 
  年 3月,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技术顾问路易·艾黎(新西兰人)在凤县双石铺柏家坪山下挖了两孔窑洞,作为自己的住所。随后他组建了锡铁社、机器社、造纸社、皮革社、纺织社、耐火砖社等 20余个工业合作社,筹建了采矿办事处,成立了工合双石铺事务所,领导工人们发展生产,支持前方抗战。周恩来坐汽车往返延安与重庆之间时,曾多次住在双石铺工合招待所,与艾黎长谈。
 
  艾黎在组建工业合作社时,深感人才重要,于是创办了培黎工艺学校,取中文里“为黎明而培训”之意。学校招收来自沦陷区的难民子女,实行半工半读,毕业后分派到工合下属合作社,作为技术工人。为了培养出一流的学生,艾黎结合国外学校的教学要求,确定“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理论联系实际”为学校办学的宗旨,要求贯穿于教学各环节。在艾黎和何克精心谋划下,学校扩大了校舍,建起了纺织车间和机械车间,学生人数增至200多人。 1945年 4月,因国民党政府监视和刁难,在双石铺难以立足的艾黎和何克,带领培黎工艺学校师生西去甘肃山丹县,在那里继续办学。电影《黄石的孩子》讲述的就是培黎学校的事。
 
  老舍诗记宝鸡行。
 
  年初夏,担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常务理事兼总务部主任的老舍,参加了全国慰劳总会北路慰问团,“劳军慰民,察访战时国情”。同团有葛一虹、杨骚、杨朔等文化界名家。 6月 28日,他们乘汽车从重庆出发北进, 7月 4日出川入陕。7月 8日过凤县双石铺,当晚住宝鸡。翌日坐火车到西安,再到河南、湖北等地,年底从甘肃兰州过宝鸡入川返回重庆。
 
  这次慰问行程 2万余里,历时近半年。沿途所见所闻,令老舍心情激动。1940年 2月,老舍写出了被称为“时代画卷,抗战史诗”的长诗《剑北篇》。篇中有《双石铺——宝鸡》和《宝鸡车站》两首诗。老舍在《双石铺——宝鸡》一诗中,将双石铺的地理位置、街道边的摊贩、逃亡来的各地难民生活情况等细写出来,字里行间洋溢着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这应运而生的双石铺 /吞吐着陕甘川三省的运输 /把关中与天水的公路合在一起 /义民们 /炮火与耻辱把昨日结束/忍着流离 /忍着疾苦 /却不忍受屈膝与屈服。”在《宝鸡车站》一诗中,老舍对宝鸡车站上来回疾驰的火车、出出进进的人流做了生动描写,进而感受到抗战的艰苦和抗日军民的英勇:“像怒潮疾走 /直到海边才浪花四溅 /啊 /壮士到了战场 /才杀喊震天……我又看见 /那喷着火星 /吐着黑烟 /勇敢热烈的机车跃跃欲前。”这些充满爱国激情的诗句,今日读来,依然使人感慨万千、热血沸腾。
 
  茅盾说“宝鸡有前途”。
 
  年 10月 10日,茅盾应周恩来电邀去重庆国统区开展文化工作,四五天后经西安来到宝鸡,晚上住在县城西京招待所。
 
  茅盾到宝鸡后,四处走走看看,甚觉惊讶。他走过的国统区,看到的要么是断壁残垣、田地荒芜,要么是工厂关门、市面萧条,而在这个古称陈仓的县城看到了另一番景象:东边十里铺、西边福临堡,那里一座座工厂厂房相连,烟囱冒着黑烟;县城外热闹的新市区,商人、投机家忙忙碌碌;县城里车水马龙,商铺鳞次栉比,生意兴隆。茅盾把所见所闻写成了《“战争时景气”的宠儿——宝鸡》,文中写道:“宝鸡的田野上,耸立了新式工厂的烟囱;宝鸡城外,新的市区迅速发展,追求利润的商人、投机家,充满在这新市区的旅馆和酒楼;银行、仓库,水一样流转的通货,山一样堆积的商品和原料。这一切,便是今天宝鸡‘繁荣’的指标。人们说:‘宝鸡有前途’!”茅盾把当时的宝鸡称为“战争时景气”的宠儿,十分确切和形象。当时的宝鸡,的确是抗日战火纷飞年代里中国西部一个“最不可思议的地方”。离开宝鸡南下,在弯弯曲曲的山间公路上,他看到“在轮轴上起放宽约 2尺许、长约 5尺的几块板”“座位不作椅形,而为榻形”的“塌车”,写了《拉拉车》。汽车在秦岭山顶抛锚,众人围着火堆歇息,他写了《秦岭之夜》。可以看出,“繁荣”的宝鸡县城,蜿蜒南下的川陕公路,层峦叠嶂的秦岭山峰,给作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约瑟石羊庙讲学。
 
  年 4月,河南大学为避战火,奉国民党教育部令西迁至宝鸡的石羊庙、武城寺等处,继续教学。
 
  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科学家李约瑟来到宝鸡,得知河南大学西迁在此,便来校访问。李约瑟是受英国政府派遣来中国考察访问并给予人道主义援助的学者之一。对这次相遇式访问,李约瑟是这样记载的:“在陕西宝鸡时,有一天我乘坐铁路工人的手摇车沿着陇海铁路去五证寺(武城寺),这是当时河南大学最后的疏散校址。河南大学利用一所很精美的旧道观作为它的一个校舍。这个道观坐落在一个黄土岗上,大致在汧水从北面流入渭河的地方,隔着渭河(中国文明的摇篮)向南可以看到秦岭山脉。”在河南大学举行的欢迎仪式上,李约瑟作了题为《科学与民主》的演讲,并参观了学校图书馆。当他看到道家经典《道藏》(历代道家的经典)一书时,大加赞赏惊叹。他在所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中写道:“在《道藏》中,包含有大量从公元 4世纪以来的炼金术著作。”李约瑟这次宝鸡之行的意外收获,就是丰富了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历史的研究资料,特别是化学史的资料,这是他行前没有想到的。李洛发(作者系中共宝鸡市委党史研究室原副调研员) 

上一篇:宝鸡九县——麟游县 [2015-08-10]

下一篇:凤翔革命志士 打响关中起义第一枪 [2015-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