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房产汽车>房产信息

《只有大众,没有文化》:在一个平庸时代去反抗平庸

编辑:志军 来源:北京青年报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14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只有大众,没有文化》 作者:王小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8月

瘦猪

王小峰盖棺定论,“中国大众文化已经越来越直接、简单、粗暴地成为一个变现的工具,不仅制造者丧失理性,连同这种文化下培养出来的受众也丧失理性,集体沦为毫无审美情趣和判断标准的纯消费动物。”

《只有大众,没有文化》读到一半,我忽然有种奇怪的,类似当年鲁迅先生的感觉: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大众文化,放置到学术范畴里,会有很多不同的定义、解读。掰扯起来会没完没了。从个体角度看,一个人能够经常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一切文化具象,都可叫做属于他的大众文化。比如二人转就是东北人的大众文化,无论这个东北人喜不喜欢二人转。但决不能说二人转是广东人的大众文化,即使有一少部分广东人可能喜欢二人转。我们能说电视、电影是大众文化,但不能认定歌剧、交响乐是中国人的大众文化。

为什么读《只有大众,没有文化》时,我有很多感触,要评论它却老虎吃天无从下口呢?王小峰采写的歌手、作家、曲艺家、导演(及其相关的文艺作品和现象),多是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有些还曾经崇拜过的人物。如今时过境迁,人还是那个人,物却非了。其实也不能说与时光流迁有关,因为中国大众文化先天不足,后天营养不良,生长在畸形市场环境里,有些个例郁郁葱葱,然而整体看去,非但良莠不齐,简直是失去了欣赏的价值,满目荒凉了。这有点像打开电视,上百个频道,几千个节目,真正有创意、有诚意、能让观众投入进去的节目有几个?谍战剧火了,随后一窝蜂都是谍战剧;真人秀火了,立刻到处挖人,请嘉宾,请只有电视台承认的名人去秀——我非常讨厌节目主持人拉过来一个人就说,这是著名演员××著名歌手×××。“著名”这个形容词烂到和“美女”一样了——还是买的人家国外的版权。王小峰盖棺定论,“中国大众文化已经越来越直接、简单、粗暴地成为一个变现的工具,不仅制造者丧失理性,连同这种文化下培养出来的受众也丧失理性,集体沦为毫无审美情趣和判断标准的纯消费动物。”

在粗制滥造的电视剧培养下,我们对最明显的漏洞都能做到安之若素。刚刚攒了点人气的《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的电视节目立马搬上银幕,结果可想而知。电视和电影是全球性大众文化的代表。在发达国家,影视剧分级分类型,照顾不同人群需要。影视投资方有专业人士把关,一部亏损就很难得到第二次机会,除非是著名(不是当下中国语境里的著名)导演。王小峰认为,欧美国家的大众文化经过多年商业供需积累,所有的形态都建立在之前的文化成果和经验基础上,它规避了盲目和随意,因而更科学更合理更具有文化延续性。这是极有见地的观点。不分级不分类型,难免造成一家人在荧屏银幕前的尴尬(还记得那个“闭眼”的相声么)。传播学在中国根本站不住脚,我们是受众不分类。

王小峰在这本书里并没提到网络文化,但目前中国网络文化也完全可以套进去。中国几大门户网站的首页,没有不存在打着擦边球的图片和内容,国外则正好相反,门户网站很绿色很干净,有其他需求的用户会去专门的网站。

王小峰对粉丝,尤其是网上粉丝的分类、行为、心态、本质,进行了细致入微的剖析与辛辣讽刺。在我看来,粉丝现象相当于一个放大镜,人的自私、浅薄、自以为是、缺乏常识等等一览无余,却很难找到理性、平等、宽容的痕迹。王小峰非常厌恶粉丝现象,他把看自己博客的人称为“黑猩猩”,而真正欣赏王小峰的人,不会在意这个称谓。几年前,我在三联书店看书累了,睡着了,被王小峰拍下,发到博客上嘲讽。我也没有因此不看他的文章,我也不相信王小峰没有看书睡着了的经历。

“为什么一个逐步开放的国家,人们却越来越僵化、保守、封闭,凡事以利为先,只看结果,不顾规则?”僵化是一定的,但未必保守、封闭。敢于抄袭,遍地山寨,同时沾沾自喜,小富即安。以利为先是一定的,但未必不顾规则。因为潜规则替代了规则,大家默认、遵守的都是潜艇,你敢于浮上水面,就是不想在这个圈子里混了。王小峰在明恩溥的《中国人的文明与陋习》里找到了一些答案,“是几千年来中国人自身形成的坚不可摧的文化传统”。古董收藏是个文化气息很浓的传统,在过去它亦有商业成分,可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疯狂。一个品类,一块石头,一夜之间就能炒到不可想象的价格。这已经不是收藏,而是炒股票了。本来,大众文化的普及会刺激、带动市场,商业化之后的大众文化反过来再推动前者。在中国则先果后因,大众文化上来就奔钱去了。熟悉的歌曲,熟悉的人物,熟悉的电影,熟悉的曲艺……看上去很美,文化生活很丰富的时代,仔细扒拉一下,真正够格标出文化的,能感动人的东西还真不多。

另外,作祟的不仅仅是传统。以春晚为例,至少前三届春晚值得怀念。刚刚富裕起来,渴望改善一切的老百姓,吃着年夜饭,看着春晚,真是物质精神两道大餐。但随着影响日益加深,春晚“变成了一个宣传阵地”。每届春晚导演都不愿意正视一个要命的问号:春晚到底是给领导看的还是给老百姓看的?导演们会说没法满足所有人的喜好,但实际上他们却真的在办一台想象中能满足所有人喜好的晚会。王小峰对此嘲笑道,“可是想象力又太差了。”

分析春晚为啥不受待见能写一本书,王小峰简略地将其分为语言类节目、歌曲、主持人和撰稿四部分去解读。最直接的原因是,“没有文化真情”。这句话同样适合当前中国整体意义上的大众文化。当然,并不是所有从事大众文化行业的人都如此。很多人揣着明白装糊涂,他们觉得大众文化不该这样,同时又紧跟潮流去挣钱。只有极少数人付诸行动,在一个平庸时代去反抗平庸(反抗一个平庸时代是该书副标题),不可避免地成了牺牲品。

如何解开这个“只能掀起钞票尘埃的文化死结”?王小峰没有(他也没有义务)给出系统答案,零零散散的救市方法夹杂在采写里,还不一定好使。作为个人,我觉得首先得学会拒绝。实在避不开,就从反面去看,看看它到底能无聊、糟糕到何等地步。

上一篇:《小王子》缘何“驯服”中国读者? [2015-09-14]

下一篇:逃世与逃亡:作为预言家和隐士的张爱玲 [2015-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