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走进宝鸡>宝鸡风俗

西府农村门匾赏析

编辑:于明 来源:宝鸡日报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03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西府大地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农村的门匾文化,作为农耕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千年传承,生生不息。
 
  何为门匾?顾名思义,是指民居大门上端墙体上镶嵌的匾额。那么,何为匾额呢?匾额中的“匾”字古代也作“扁”字,许慎在《说文解字》里对“扁”作了如下解释:“扁,署也,从户册。户册者,署门户之文也。”也就是在门户上题字,以作居室的标记。而“额”字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悬于门屏上的牌匾。由此“匾额”的含义可理解为:悬挂于门屏之上作装饰之用,表达人们情志和义理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我国匾额文化历史悠久,古人在宫殿、寺庙、亭台楼阁等建成后,十分重视用匾额作装饰,由此可见,匾额的历史应与宫殿、寺庙等一样久远。这在古代文献中也有记载,如南朝宋羊欣在《笔阵图》中曾云:“前汉萧何善篆籀,为前殿成,覃思三月,以题其额。”从中我们不难看出,早在汉代我国就出现了匾额的题写。魏晋时期,王公贵族热衷于在宫殿城楼之上题写匾额,而且十分看重匾文的书法。到了宋代,无论是朝廷还是书法家,对匾文书法愈加重视,其已发展到了高峰,上至皇帝、各级官员,下至普通百姓争相效仿。明清时期,匾额已相当盛行,从官府门第到乡间民居,匾额文化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本文所言的农村门匾,即民居门匾,也是匾额中的一种。在西府农村,盖房子是人生中的头等大事,在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后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好多庄稼人辛辛苦苦奋斗大半生,才能盖起土木结构的三间大瓦房。虽说经济困窘,人们建好房子、垒上院墙后,却十分注重街门的修建,而街门门楼上方中间的门匾更是重中之重。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由于经济条件所限,人们修建的街门,门框门扇门匾全是木制的,但对木质要求却有讲究,门框门扇用杨木即可,而门匾必须用生长在秦岭中海拔在 1300米至 2000米地段的椴木。因为椴木木质细腻,干湿料都不变形,宜于雕刻,当然也有些人家找不下椴木而用杨木等代替的,刻出门匾的效果就不能与椴木同日而语了。门匾上的字过去大多为黑色,也有蓝色的,近年来门匾都是用瓷砖镶嵌,大都是白底黑字,也有红底黄字的,不一而足。门匾上的文字内容由宅主确定,文字通常请村子周围字写得好、有一定知名度的人书写,如石鼓镇孙家庄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前,村民家的门匾基本上都是擅长楷书的孙有海(渭滨区文教局干部, 2007年去世)所写,石鼓镇窑院村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门匾文字“勤劳朴实”“厚德载物”“光前裕后”等则是杨联甲(神农镇桑园铺杨家场人,宝鸡书法家, 1956年去世)的手笔。改革开放以来,政通人和,社会飞速发展,经济日益繁荣,农村门匾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今漫步西府农村,无论是平原还是山区,村民的街门一户比一户气派,无论是大街还是小巷,街门上的门匾一家比一家雅致;从书写上看,既有一般人所写,也不乏我市书法名家宋志贤、张国庆、郭金水等人的手笔。纵观半个多世纪以来农村门匾的书写,从字体上来看,绝大多数是沉稳、庄重、大方的楷书,也有少数行书,极少有草书。
 
  浏览农村的门匾,从内容上看不难发现,门匾记载着一段历史,也反映着一个时代。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门匾内容大多为“勤俭持家”“勤俭建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厚德载物”等;“文革”时期,农村所建新宅的门匾内容大都是“兴无灭资”“斗私批修”“破旧立新”“移风易俗”“战天斗地”“人定胜天”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党的一系列富民政策使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拆旧宅盖新房的人家逐年增多,尤其进入21世纪后,经济建设稳步推进,祖国发展日新月异,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富裕起来的乡亲们建新房的热情高涨,此时的农村门匾已没有了木质的,街门全是油光锃亮的朱红色大铁门,门匾也都用精致美观的瓷砖镶嵌,看上去既富丽堂皇,又庄重大方。门匾内容有“家和万事兴”“耕读传家”“贵在自立”“宁静致远”“福居鸿光”“德茂福盛”“惠风和畅”“室雅人和”“钟灵毓秀”等,虽说内容繁多,但总体上都反映出了宅主的生活理念和新农村建设中村民的精神面貌。
 
  综观西府农村门匾,从内容来说虽繁多庞杂,但我觉得村民们最喜爱和推崇的内容还是“耕读传家”。拆除了年久失修、屋漏墙倾的老屋,风雨剥蚀、斑驳不堪的门匾上“耕读传家”四字依稀可辨,新建了一院豪华气派的楼房,引人注目的街门门匾上文字金光闪闪,内容却依然如故。为何农村人对此门匾崇尚备至呢?笔者认为,“耕读传家”之所以半个多世纪以来备受村民青睐,至今不衰,其根本原因是它凝结着我国古老的农耕文化和国人传统思想的精华,折射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哲理,反映出了唯物主义的一种朴素观点。
 
  有时,门匾内容也彰显着宅主早年的身份和地位。渭滨区石鼓镇冯家塬村村民刘世昌的高祖刘济亮于清咸丰年间所建的民居,坐西向东四合大院,占地约 6亩,院子有几道门,门上均刻有门匾,内容分别为“瑞映北斗”“景仰南极”“业遵孔稷”等。神农镇益门堡村彭俊明祖上建于清代的彭氏古民居,宅内残存着一块木质匾额,上书“德高五岳”四个大字,乃清道光元年( 1821年)敕授文林郎候选三水县知县何毓藻为彭氏先祖所题。这些古民居的门匾,无声地向世人昭示着刘家与彭家祖上早年的荣光。
 
  社会在发展,历史在前进。如今漫步西府乡间,无论是在川塬还是山区,一座座崭新的房舍鳞次栉比,一个个庭院的街门雄伟壮观,而街门上装饰得最令人瞩目的正是那匠心独运的一块块门匾。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和人们文化素质的不断提升,内容丰富多彩、书写风格各异的门匾,已成为新农村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上一篇:岐山臊子面承载的周礼文化 [2015-11-03]

下一篇:探秘女登会 [2016-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