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文化教育>人生智慧

不争则宁

编辑:王莉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04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古往今来,大凡有德行的人,都懂的退让不争。孔子曰:“君子矜而不争”;老子《道德经》曰:“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晚清名臣张之洞对“不争”的阐释,更是通俗明了,具体实在,曾说过一段非常有名的格言:“一不与俗人争利,二不与文人争名,三不与无谓之人争闲气”。这“三不争”,不仅教会人们“不争”的技巧,也凸显了一个人的超凡智慧和脱俗境界。
  
  我乃一介布衣草民,年少时难免“争强好胜”,也曾因生计而仰慕名利。随年龄阅历的增长,也因禀性、职卑等缘由,逐渐将“争”字淡出了,柔弱、隐忍占据了性格的主导。现实中的柔弱不争,有时候总少不了委屈和失之,但几十年过来了,并没有感到比那些“爱争”的人矮多少、差多少,反而过得安然舒坦,少了些烦恼,多了些宁静!
  
  不争为了干事。老子的“为而不争”,说到底就是一切顺其自然,不能破坏自然的法则和规律。从个人层面讲,人人都做自己应该做的的事,人人都要有作为,但又不刻意地去争什么。这样,就会秩序安然、社会和谐,就有了干事创业的氛围和精力。邓小平有句“不争论”的名言,那是从宏观上讲改革开放,论经济发展,使中国的改革不断向前推进有了重要保证。事实上就一个人来看也是如此,过多的争论容易把事情搞复杂了,更把时间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事实就是如此,很多事情与其争论不休,不如静下来多读几本书,不如低下来多干点家务,也不妨闭目养神,当然把争论的精力用来干好该干的事情上那是最好了。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做一些必须做的或者自己觉得有意义的事,不要把时间耗在争名夺利上,更不要浪费在“就争这口气”上,要学会或者忍得“把这口气咽下去、排出来”,因为气都是争来的,不争就没气,只有没气才会专心做事,也只有没气才会实现自己的价值。
  
  不争方能图得安宁。世俗人境,各争所需,人皆不能免此俗。细数人之争,自生至逝,言、行、思、情,名、利、财、物,无时不争,无所不争,极尽细琐纷繁之幽微。为了一个“争”字,费尽心血,付出代价,到头来往往争回的不是快乐而是辛酸,偶尔一时得到搞不好也在其它方面埋下隐患。“争则生乱,乱则不宁”,争得疲顿烦累,争得焦头烂额。尤其那些“不择道之争”,暗存内疚之心终不得安,极有可能争得身名俱丧。佛教有句“不争,元气不伤”的禅语,极有道理。想想看,只要“争”往往就会带“气”,有“气”就累心伤神。特别是那些无所谓的争论,或人家有道理是正确的,或自己的不被理解乃至误会,如果非得去争个高低,弄得“脸红脖子粗”,实在没有意义,敷衍一下沉默一会就过去了。对于那些名利之争也是如此,是自己的跑不了,不是自己的争破头也得不到,干脆就来个自我调适、自我安慰,给炽热的名利之心及时泼点冷水降降温,这不仅免却多少罪愆,而且省却很多烦恼!佛学大旨,亦要求芸芸众生“看破、放下、随缘”,并说,“唯此,方能得大自在、得大超脱”。此言确乎是一剂醒脑清心的量药,大有俾于生命快乐、人生安宁。说到底,“争”容易让生活得不到轻安,生活不轻安也是一种苦,而是非缠身、烦恼攻心更是不幸与悲哀的人生。
  
  不争是一种谋略。善恶本在内省,公道自在人心。争者,非争外物,实争己之内心。久历江湖,练达人情之人,若能忍住“不争”,实乃一种谋略,更是一种维系安宁、以柔克刚的手段。不争名利是-修养和高尚,属于“独善其身”,说的低俗一点就是“吃不着葡萄就说葡萄酸”的安慰;而不争那些“无谓的闲气”,的确是明智的抉择。在日常生活交际中,难免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或事,如果逢事都要争个是非曲直,往往是得不偿失。比如说,同傻子争辩,就搞不清谁是傻子,干脆不争辩;与不是一个类别、阶层的去争,或自不量力或缺乏大度宽容,实在没有意义;给“垃圾人”怄气相争,搞不好会沾染上垃圾,只能“惹不起,躲得起”。社会上有个"垃圾人定律",意思是说:有的人身上充满了沮丧、愤怒、傲慢、偏见、抱怨、烦恼等,随着心中垃圾堆积,他终需找个地方倾倒。有时候就刚好碰上,垃圾就往其身上丢。对这种“垃圾人”很无奈,所以无须介意,必须远离,绝对不把心思和精力浪费在这些事上!绝对不让‘垃圾人’干扰自己生活中的任何一天!生活中还有些普通哲理,也是讲“为而不争”的,如“被恨的人没有痛苦,恨人的人却遍体鳞伤”;“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讨论是交换思想,争论是交换无知”。类推诸争,都可化解,无非是在尊重差异中多一点认同,在包容多样中寻找共存的天地。
  
  为而不争,要有好的心念,要有好的处世态度,走自己的路,做好自己的事情,上善若水,为善自赏,快快乐乐每一天!

上一篇:未选择的路 [2015-11-04]

下一篇:施恩与报恩,有因必有果。 [2015-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