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美文美声>西部美文

忆著名新闻人范敬宜(宝鸡 雷明德)

编辑:王枫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1年09月05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11月14日,我从网上惊悉,《人民日报》社原总编辑、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范敬宜先生不幸作古,心情无比沉痛。后来我每天都参加了人民网的献花悼念活动,21日在八宝山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国家领导人及社会各界人士隆重悼念的场面,使我的心灵受到又一次巨大震撼,再次勾引起我一生与范老唯一的一次接触。

  

            作者与范敬宜(右
  那是1995年6月,中宣部、中国记协在北京举办“全国新闻奖获奖者研修班”,进班门槛为长江韬奋奖、中国新闻奖获得者,陕西有陕报的杜耀峰、省台的孙景贤和宝鸡台的我3人参加。研修班开班,先由中宣部、中国记协、国家新闻出版署领导讲话,接着进行大会交流,授课阶段请来的都是我国新闻界重量级泰斗大师。27日上午,一位中等身材、慈祥可掬的老师走上讲台,他就是我心中仰慕已久的新闻导师和楷模范敬宜。
  正值盛夏天气,范老上穿细格短袖衬衣,下着浅蓝色裤子,讲起课来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富有哲理。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站在时代的高度,讲授了党的新闻工作者必须从四个方面加以“提高”,即提高把握全局的能力、贴近群众的自觉性、学习知识的自觉性、驾驭宣传的能力,提出当代记者要从反映型向思维型、从政策型向信息知识型转变。要讲究宣传艺术,讲成绩不引起怀疑;讲缺点不引起泄气;讲发展不引起攀比;讲调控不引起忧虑;讲先进不引起妒忌;讲问题不引起恐惧。这些,都是我们在工作实践中经常遇到的问题,经范老引经据典、总结提炼,从新闻学的规律上加以阐述,使我们茅塞顿开,从中找到诸多答案。在研修班全体学员的热烈掌声中,范老结束了他的这节课。坐在前排的我激动不已,走到范老跟前,请班上学友拍照,这才留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听范老讲课,我不仅认真作了笔记,而且完整地录了音,都一直保留到现在。

  我与范敬宜的直接接触,仅这么一次,但范老对我后来的新闻生涯产生的影响,却是终生难忘的。在“全国新闻奖获奖者研修班”结业典礼上,时任中国记协主席的吴冷西老前辈讲话中建议,将学员交流发言和老师授课内容编辑起来出版,这项任务交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承担。缘于时任系主任孙富忱和教材编辑黄振声,此前得知我是“全国地市级新闻单位第一个韬奋新闻奖提名荣誉获得者”,曾在《新闻出版报》发表过一篇写我的人物通讯《独钟广播情如火》,知道我那时已编辑出版了10多部新闻书籍,于是就邀请我参与主编吴冷西主席提出出版的这部书。为此,我来到位于人民日报社9号楼的这所专门为人民日报培养新闻硕士生的高等院校,范敬宜作为人民日报总编,还是这里的教授。在这里,我更多地了解了范敬宜。没过多久,定名为《知名记者谈新闻采写》的全部书稿,交由我带回宝鸡。该书收集了全国120名最有影响的知名记者的采写体会,每篇都附有“作者简介”。在编辑范敬宜的文章和简介时,我又从中学到更多鲜为人知的东西。1997年春,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南昌年会为《知名记者谈新闻采写》举行了首发式。人民日报等发了书讯,称这是“我国第一部荟萃百名以上知名记者新闻采写经验和技巧的大型精品书籍”,这部新闻硕士生教材从37所新闻院、系开始,发行到全国各地,为培养新闻人才队伍发挥了巨大作用。

  这些年来,我一直以范敬宜为自己心中的偶像,多次读他的《总编辑手记》、《敬宜笔记》,以他的“秀才人情纸一张”、“如果有来生,还是当记者”等名言激励、鞭策自己。我在应邀给媒体记者、基层通讯员讲授新闻课时,也总是要推崇范敬宜先生的“人不求全,文不求同”、“功夫在编外”、“越向基层,离真理越近”等观点。在传授人物通讯采写体会时,也总是拿范老的“想起了那件黑棉袄”等作范文。

  当年在北京听范敬宜先生讲课时,我是主任记者,担任宝鸡电台总编办主任,后来晋升为高级记者、副总编、副台长、总编辑,还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诸多荣誉,成为“拔尖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回顾自己的成长,与受范敬宜先生人品、文品影响密不可分。如今,我已是64岁的退休老人,但新闻人的那颗心仍在燃烧,还沉在基层,不知疲倦地拼打,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发挥着余热。是什么力量驱使我这头老牛“不用扬鞭自奋蹄”?正是范老的那句名言:“如果有来生,还是当记者”。

        (写于2010年11月28日)
 

上一篇:江南古镇——乌镇的奇特印象(眉县 吴乃… [2011-08-31]

下一篇:蒙娜丽莎之美———致我的闺中密友(宝鸡… [2011-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