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房产汽车>房产信息

供暖进入倒计时 今年陕西雾霾天会卷土重来吗?

编辑:志军 来源:西部网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21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10月份才刚刚过半,北京就已经三次拉响了空气重污染黄色预警,这台“治霾神器”也成了网友们围观的焦点。不过环保专家对这台高达7米的空气净化器效果表示质疑。不过,引进方也说了,雾霾塔巡展是“减霾在行动”的一部分,引进雾霾塔的主要考量是基于其警示作用。

北京人不好过,西安的网友们最近也表现的颇为焦虑。的确,还有不到一个月陕西就要开始集中供暖了,最近关中的空气质量却接连走低。19日下午,西安市治污减霾办发布空气重污染Ⅳ级(蓝色)预警,这是《西安市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稿)》发布以来,首次发布预警信息。

已经有不少市民开始担忧,今年冬季陕西的空气质量会不会又跟往年一样进入漫长又难熬的雾霾重污染天气?

雾霾影响的不止是心情还有健康

2013年,“雾霾”这个词第一次密集出现在中国人的生活。这一年1月,4次雾霾过程笼罩全国30个省(区、市)。有报告显示,中国最大的500个城市中,只有不到1%的城市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空气质量标准,与此同时,世界上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有7个在中国。

2014年1月4日,国家减灾办、民政部首次将阴霾天气现象并入雾一起作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统称为“雾霾天气”。PM2.5一夜之间成了人们耳熟能详的“热词”。

关于雾霾究竟是否会致癌,现在并没有一个定论。网友在讨论空气污染话题时,也是“谈霾色变”。更直接的,我们可以看到,雾霾天气的大街上,戴口罩的人越来越多了。

陕西多面出击应对雾霾并非一日之功

在今年年初,经过陕西网友投票,“雾霾频发”同干旱、冰雹等一起入选陕西2015年“十大天气事件”,可见雾霾对普通市民的影响已十分深入。然而这几年,陕西一直没有停止对雾霾天气治理的探索。

2013年,陕西宣布全面打响“蓝天保卫战”,制定了“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等六大措施。

2014年,陕西出台《陕西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设立了省重污染天气应急指挥部,明确了重污染天气应急工作实行各级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发改委、气象局、电力公司等21个单位合力应对本行政区域内重污染天气。

在陕西的《应急预案》中,实施分区域、分级响应措施。不同的应急响应级别,对应如中小学减少户外活动或停课、关停重工业排污设施、企事业单位弹性工作、车辆限号等多重措施,以应对不同程度的空气污染。此外,陕西还鼓励公众对各类大气污染源预警及应急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和举报,对提供准确重大线索者给予适当奖励。

2014年时任陕西省长的娄勤俭曾说,“陕西不但要保证自己的能源供应,还要保证全国的能源供应,所以,客观上牺牲了本身的环境来支持全国发展。”他同时也向媒体表示,“治理雾霾是最大的民生,我们必须要把环境保护好,把生态建设好。”这彰显了陕西省治理空气污染的勇气和决心。

2015年,关中地区规模以上工业煤炭消费减少300万吨,3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已全部脱硝,全省共拆除燃煤锅炉3000台左右,近六万辆黄标车被淘汰,并且建成93个省控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实现大气污染监管“网格化”以及联动治理模式。

2016年陕西省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今年要通过对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加大环境执法等方式,减少主要污染物排放,全面落实节能减排各项要求。

就在今年,陕西实施了工业污染全面达标排放计划、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工程,扩大全省天然气消费总量,提高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应用比重。与此同时,陕西还在推广绿色建筑,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支持煤矸石、粉煤灰、建筑垃圾综合利用。

其他地区治理空气污染有何良方?

在连续多年全国空气质量排名垫底的河北省,“十三五”的目标是PM2.5浓度较2013年下降40%,污染严重的城市力争退出全国空气质量后10位。河北将加快燃煤治理和清洁能源替代,开展千家企业能效提升行动。河北还实施了散煤、焦化行业、露天矿山、道路车辆污染整治四大专项行动,以及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废弃物示范工程。

在煤炭大省山西,提出了太原市在全国空气质量重点监控城市中排名稳定前移的目标。山西将加快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推进燃煤小锅炉淘汰、煤炭清洁利用、重点行业污染治理、黄标车及老旧车淘汰和扬尘综合整治。

而经济发达的广东省则提出在珠三角地区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加快国家低碳试点省建设,完善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发展碳汇交易,推进“碳规”编制。

在山东,提出了创建绿色交通省份的目标。山东城市新建建筑将全部执行绿色标准,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将降低2%以上,并推进地热能调查评价和开发利用。

从雾霾治理问题走进中国社会议题的那一天开始,致力于污染防治和环境改善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施政目标所在。陕西提出的建设“三个陕西”,其内涵之一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相和谐,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美丽陕西”。

我们也应该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空气污染治理也不会有立竿见影的“特效药”。在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拿出改善空气质量措施方案的同时,我们自己也应该有所作为,每个人都选择绿色的生活方式,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减少家庭浪费污染,这何尝不是一种治污减霾呢?(澍田)

【拓展阅读】

尚未进入“采暖季”,雾霾缘何频繁来袭?

国务院“大气十条”颁布三年来,哪些数据可看出治理措施的些许成效?

记者日前采访多位业内权威专家,揭开促成秋季雾霾的成因谜团,揭示治霾历程的点滴“跬步”。

污染物浓度飙升的“压缩饼干”原理

国庆假期,雾霾袭京。然而,登上位于北京西郊的海拔500多米的香山,不少游客清楚地看到“上层空气清新、下层浑浊”。

“与人类活动相关的大气层区域,叫‘边界层’。”中国气象局高级工程师桂海林说,秋季冷空气偏弱,“边界层”高度降低,且大气层结稳定,导致垂直方向上不利于污染物扩散——这就解释了,为何站在山上可以感受到“上层空气清新、下层浑浊”。

“逆温”是重污染发生的气象诱因。

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工程师王步英介绍,夏季,近地面温度较高、上层空气较冷,形成“下暖上冷”的温度分布,底层的热气流会抬高、上升,有利于污染物的垂直扩散。

所谓“逆温”,指地面温度较冷、上层温度较暖的“下冷上暖”,形成稳定的形势,不利于污染物的对流和垂直扩散。王步英说,秋季天气系统趋于稳定,垂直方向易出现“逆温”,不似夏季降水频繁、强对流天气系统多。

污染物总量并无飙升,只是容纳空间由“面包”变成“压缩饼干”。

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主任张大伟此前接受采访说,雾霾前大气中可容纳污染物的“混合层”高度是几公里,雾霾来时“混合层”高度有可能急剧压缩为不足1公里。例如,有时候扩散空间的垂直高度骤减到20%,则污染物浓度随之上升3至5倍。

“南风”是华北雾霾的助推器。

华北平原三面环山、干旱少雨,燕山脚下的北京更像是一个南面敞口的“簸箕”。

“在水平方向上。”桂海林说,秋季风速较小,污染物横向难以扩散,凡遇偏南风,南部区域的污染物会在风力的作用下,向北输送,甚至堆积在山脚下,重污染便跑不掉。

三年治霾多管齐下“积跬步”

专家指出,华北地区如此不利的地理气象条件下,聚集几亿人口、布局生产强度高的重工业,在全世界范围少见。持续过量的污染物排放,不断地为雾霾的发生准备着“原材料”。

国务院“大气十条”实施三年以来,协同努力成为共识。2015年底,三地环保厅局签署《京津冀区域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以联合立法、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测、协同治污等十个方面为突破口,联防联控,共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浓度49微克/立方米,同比降9.3%,京津冀PM2.5平均浓度同比分别降17.9%、12.5%和20.3%。

今年6月,环保部与京津冀三省市联合印发《京津冀大气污染防治强化措施(2016-2017年)》,部署了农村散煤清洁化替代、加大挥发性有机物综合治理力度、以排污许可证强化“高架源”监管等11项强化措施,责任细致,方向明确。

今年7月,中国工程院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中期评估报告》认为,尽管京津冀地区“气象条件”较2013年有转差趋势,但对治霾措施给予肯定。

根据该评估报告,京津冀地区2014年、2015年污染气象条件状况相对2013年分别转差约17%、12%,气象条件在京津冀甚至起到了“不利作用”。

就治霾措施,该报告给予肯定称,2015年冬季,京津冀两次应急减排措施使得北京市PM2.5平均浓度分别下降17%和20%-25%,说明在重污染天气启动应急预案,能够有效降低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进而显著削减PM2.5浓度峰值。

治霾是“逆水行舟”的持久战

今年1-8月,北京PM2.5累计浓度63微克/立方米,接近“大气十条”目标。

“对北京而言,全年‘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天数达20%。”张大伟说,多数发生在第四季度,与不利于扩散的气象条件的天数基本吻合。

资源与消费,环境承载与污染排放,是任何超大城市必须面对的平衡考题。三年来,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各项治霾措施,仅“积跬步”,“至千里”还有很远的路。

“成绩背后,治理与排污,正步入相持阶段。”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王跃思说。

北京市域面积62%为山区,人口生存及发展所需的生产、服务活动则集中在平原,污染物排放强度高,大气自净功能弱,环境承载力不足,凡遇不利气象条件,容纳污染物的大气环境容量急剧压缩,致污染物排放量远超负荷,终酿持续雾霾。

“城市中的每一个人的衣食住行需求,都是机动车、燃煤、扬尘等大气污染主要来源的直接制造者。”北京市环保局总工程师于建华说,治霾好比胖子减肥,增强代谢能力的同时,必须控制住进食,也就是减少各类污染物的制造。北京污染物排放标准不低,但基数过大,我们致力于让“减排量”大于“新增污染物”,空气环境质量方得以改善。

污染并非一时一日,治理也难一蹴而就。专家指出,既要发展、又要治霾,背后是“发展权”与“健康权”的博弈,可谓“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记者倪元锦荣启涵刘红霞

上一篇:西安金融业积极支持房地产去库存 [2016-10-20]

下一篇:住建部严查违规销售行为 楼市9类违规你遭… [2016-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