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文化教育>文化长廊

今天的中国通史应该如何讲述?

编辑:高志军 来源:凤凰文化 发布时间:2018年03月29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今天的新问题都是历史上的老问题

1940年,正是中国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当时,面对日军不断进攻,中国军队节节败退,社会上形成了一股“主和”的言论,认为中国技不如人,应该投降。

此时,钱穆在云南的西南联合大学,以一人之功,写作《国史大纲》。在该书的“引论”里面,钱穆点名了学习通史的重要性,那就是对历史抱有一种温情与敬意,让我们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历史最高点上,从而激发民族抗战必胜的决心。钱穆说:“值此创钜深痛之际,国人试一翻我先民五千年来惨淡创建之史迹,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必有渊然而思,憬然而悟,愀然而悲,奋然而起者。”在钱穆看来,历史带给人们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对自己历史的尊重。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我们虽然强调历史的客观性,但是社会科学不同于自然科学,它常常会受时代影响,让人们关注历史的不同侧面。这也就是为什么,自20世纪以来,通史著作不断出版,不停有人投入通史的写作之中。

任何时代都需要通史,我们常说“于史中求智慧”,“以史为鉴”。虽然人类社会已经经过了几万年的发展,但只要我们相信人性未变,情感未变,那么,当今社会一切的新问题,人们心中一切的精神困惑,都会在历史中找到对应的事件,也能找到对应的解决办法,新问题其实无非是老问题的“再现”。

让顶尖学者与大众对话刷新人们的史学“三观”

但令人悲哀的是,在当今时代,以一人之力写通史几无可能。随着学科的不断划分,研究的不断细化,中国历史研究成果已汗牛充栋,新观点、新视角层出不穷。画地为牢的学科体制,让人们不敢越雷池一步,生怕贸然对不熟悉的历史发出议论,遭到他人的批评,从而断送自己的学术前途。有人戏称,这是写作通史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那么,应该如何写我们时代的“通史”?答案很简单,就是集思广益,博采众长,集众人之力,让治断代史的学者各自拿出他们的看家本领,讲述自己擅长的部分。百河汇流,最终形成一个最权威,也最符合当下时代的中国通史。

这在图书出版方面已经有成熟的先例。无论是日本讲谈社的《中国的历史》还是哈佛出版社的《中国通史》,都受到好评。现在,国内新锐知识产品开发机构新亚文化在喜马拉雅FM推出的“《中国通史》大师课”是这种写史方式在音频知识产品界的开山之作。策划者结合当下互联网的传播方式,邀请国内顶尖高校和研究机构的顶尖历史学家和学术新秀,不断讨论、研磨,以专业的态度,通俗的语言,寻找当下人们关心的历史话题,呈现了一部异彩纷呈的真实历史。

让学者说话,主动与普通大众互动,是这部课程的特色。虽然学者们在各自的历史领域辛勤耕耘,观点不断突破,但是,大量的观点只存在于学术论文之中,知识普及的范围也只限于学术界内。这导致大众对历史的认知与历史真相的脱节。虽然当下历史剧众多,普及的历史读物也比比皆是,但是,大部分仍旧是在旧有的历史观点之中不断阐发,不断戏说甚至瞎说。历史剧本是人们了解历史,消遣娱乐的手段,但因为专家学者的缺席,人们很难从中了解真实的历史,往往会把戏说当真实,把战场上的刀光剑影浪漫化,把后宫的勾心斗角爱情化,最终忽视真实历史的重要价值。中国历史本来是大众的学问,也是大众了解自己民族灿烂文化的有效路径。

那么,就需要专家学者主动走出来,与大众互动,用浅显易懂的语言,“颠覆”不当的对历史的认知,“刷新”片面的历史“三观”。

比如,在第一部分之中,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许宏研究员就结合他多年对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发掘的经验,向我们还原了中华文明形成之初的种种历史事实。许宏老师开头就抛出“重磅炸弹”,中国历史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五千年,而是三千多年。我们一直认为的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也只存在于传说之中。此外,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胡阿祥老师在讲述三国历史时候,首先告诉我们,《三国演义》中存在着诸多史实错误,如赤壁之战的实施者是周瑜而不是诸葛亮,“温酒斩华雄”的不是关羽而是孙坚。

我们现在经常说宋朝是“文化上的巨人,军事上的矮子”。一谈到宋朝,痛心疾首者有之,憧憬向往者有之。宋朝为什么产生了这样的局面?难道宋朝真的“重文轻武”么?这一切,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宋史知名学者邓小南老师从政治制度上给予了解释。

史实是我们评论历史的基础,也是我们认知过去的凭借。当史实认知出现偏差,我们就无法还原真实的历史场景,从而我们的立论也就会失之千里,评价历史大有“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那又何谈“从历史中求智慧”呢?

如果有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已经在喜马拉雅FM收听了解过“《中国通史》大师课”的话,会发现它对历史本身的尊重,这也正是此类课程得以获得口碑与市场的关键。这部课程沿着不同时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多条线索,探寻中华文明行至引以为傲的脉络痕迹,知其源、观其流,方才看得出波澜壮阔中的几番层次,如此而强的民族自信心,根基繁茂,很难不生机勃勃;如此而来的“以史为鉴”,视角多元,在古为今用的可能性上,自然愈加丰富。

附课程目录:

中国通史大师课课程大纲

导论

发刊:千年历史,百年大师

导论:大师给你讲历史

大咖推荐:你身边的史学殿堂

开篇:历史学习的方法、视野和原则(待定)

第一部分

上古史

第一章、中国诞生的秘密

导师:许宏,二里头考古队长

预习课:书上的故事是真的吗?脚下的土地会告诉你答案

1. 文明源头:中国历史是五千年吗?

2. 二里头的中国之最

3. 二里头遗址的秘密

4. 大国重器:青铜器的宏伟工程

5. 青铜文明的“全球化”

6. 大都无城:千年王都是什么样的?

7. 国上之国:走向辉煌的中国城市史

8. 幽冥世界的讲究与秩序

9. 中国诞生的地理空间

夏商周

第二章、拨开神话的迷雾:走近夏商周

导师:刘国忠,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预习课:神话与史实如何相依相违?

1. 人文初祖

2. 禅让制

3. 从国天下到家天下

4. 商汤灭夏与殷都屡迁

5. 甲骨文的世界

6. 武王灭商

7. 成康之治

8.共和行政

9.平王东迁

春秋战国

第三章、春秋战国的天下大势

导师:黄朴民,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

预习课:为何要为思想找到它本来的舞台?

1. 战略格局的东西角逐

2. 学术思想的分合大势

3. 文化精神的文武兴替

4. 以仁为本与兵以诈立

5. 晋楚争霸与吴越兼并

6. 从魏国勃兴到秦扫六合

诸子百家

第四章、百家争鸣:思想的黄金时代

导师:干春松,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预习课:永不过时的主角

1. 人类群星闪耀时

2. 儒家:长夜中的光辉

3. 荀孟:大丈夫与性本恶

4. 被忽略的墨子

5. 老庄:五千言中见大千

6. 法家:权术之道

7. 神秘的阴阳家

8. 名辩:白马非马乎

9. 焚书坑儒与百家时代的结束

第二部分中古史

第五章、秦汉强音:铸造大一统

导师:王子今,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

预习课:为什么“百代皆行秦政制”?

1.  秦的崛起

2.  秦的统一

3.  千古一帝秦始皇

4.  秦直道:秦政的纪念

5.  焚书坑儒

6.  大泽乡暴动

7.  楚汉春秋

8.  汉并天下

9.  英雄歌哭:刘项的表情

第六章、汉,与罗马帝国并列的文明强国

导师:卜宪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

预习课:为什么汉朝奠定了一种文明形态?

1. 刘邦与西汉的建立

2. “文景之治”

3. 汉武帝

4. 西汉中晚期的政局

5. 王莽与新朝

6. 光武中兴

7. 东汉中晚期的政局与社会

8. 党锢之祸

9. 黄巾起义

三国魏晋南北朝

第七章、正本清源看三国:乱世与异象

导师:胡阿祥,南京大学博导古代史学科负责人

预习课:战乱与分裂,最终会走向何方?

1、难以评说的乱世:魏晋南北朝

2、“三国”,哪三国?

3、《三国演义》不是三国历史吗?

4、为何发展成三国鼎立?

5、司马家全本禅让大戏

6、从盛世跌入地狱:八王之乱

7、东晋政治:超级导演王导

8、东晋的诗酒大会

9、萧衍,是皇帝还是菩萨

10、金陵旧时月,乌衣巷边

11、民族的分合:五胡与中华

12、苻坚与王猛君臣的悲剧

13、孝文迁都与太子之死

14、开启隋唐的英雄们

15、世说新语:名士的“教科书”

16、颜氏家训:古今家训之祖

第八章、盛唐气象

导师:廖靖靖,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

预习课:唐朝是如何走向巅峰盛世的?

1、唐代经济制度是否提升人民幸福指数?

2、从长安到汴梁:唐宋都城风貌变迁

3、从《唐传奇》和宋小说看唐代历史

4、闺事:唐代女性家庭生活与社会地位

5、唐代科举能否实现读书人的仕途梦想?

6、胡人带来的文化对唐代生活的影响

7、道教、佛教与唐朝政治的关系

8、使命与局限:唐代医疗的发展与难题

9、步辇图、胡旋舞:艺术的独特魅力

第九章:九大视角一览隋唐

导师:李鸿宾,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

预习课:如何寻找历史的底层逻辑?

1. 隋朝:白驹过隙却星光闪耀

2. 唐朝的建国大业

3. 唐朝如何治理四百年来的南北分裂?

4. 唐朝沿着丝绸之路走向世界

5. 安禄山的叛乱背后的唐朝军事布局转型

6. 阶层固化还是淡化? 唐朝士庶群体的嬗变

7. 唐朝的制度化建设与专业性的治理

8. 唐朝是如何处理政权与民族纠纷的

9. 法统的延续:远去的大唐留下了什么

五代十国

第十章、从五代十国看千年之变

导师:宁欣,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预习课:为什么古代文明在唐宋之间转变了朝向?

1. 何谓五代十国:乱?还是变?

2. 都城与地气:东北亚格局的变迁

3. 一江春水:南方经济的发展

4. 万万税谁来承担?

5. 女性观念的变更:从离婚书到裹脚布

6. 豪门衰落与统治阶级的更新

7. 温柔的告别:文学与艺术的时代特色

8. 从《清明上河图》看城市的结构

9. 故国何须回首:走向统一的路上

第三部分近世史

第十一章、宋代政治文化面面观

导师:邓小南,北京大学文研院院长

预习课:如何理解这样一个复杂的王朝

1. 帝国的辉煌与苍凉

2. 生于忧患,长于忧患

3. “祖宗之法”:宋代的防弊之政

4. 科举制度:新型士人的出现

5. 文官制度:权利机制与制衡

6. 信息渠道:多种途径的沟通方式

7. 开创的活力:儒学与文学

8. 雅俗兼资:士人的文化活动

9. 化民成俗:社会风貌的演化

第十二章、空前绝后:宋史素描

导师:游彪,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预习课:什么是文化史?

1、赵匡胤黄袍加身

2、斧声烛影之谜

3、宋辽战事不是“杨家将”与“乔大侠”

4、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

5、王安石变法:复兴还是亡国?

6、世界上最富庶的都城毁于一旦

7、绍兴和议:岳飞想要干什么?

8、宋孝宗北伐

9、最后的坚守:抗击最强军队的43年

第十三章、不可不说的元朝

导师:张帆,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

预习课:从世界视野下来看元朝

1. 蒙古的崛起

2. 蒙古版图的扩张

3. 元朝的建立与统一

4. 元朝中后期政治

5. 元朝国家制度

6. 元朝的民族关系

7. 元朝的对外关系

8. 元朝的经济与社会

9. 元朝的文化

第十四章、明代政治制度的源流与得失

朱永嘉:著名明史学家

预习课:制度对人事的影响真的很大吗?

1.  宰相之后的内阁制度

2.  是谁让太监掌了权?

3.  皇位继承人如何选择?

4.  明东宫太子的培养

5.  为何武功开国却渐渐积弱不振

6.  明代地方怎么又见分封?

7.  行政二级制三级制关系兴衰?

8.  四大案和朱元璋的治官之道

第十五章:明代的九个剖面

赵现海:中国社科院历史所副研究员

预习课:明朝到底有哪些事?

1. 贫寒天子与内敛的明代中国

2. “靖难之役”与永乐帝的边疆开拓

3. “郑和下西洋”与消逝的传统航海时代

4. “三杨”与明代的内阁

5. 多面的宦官与误解的历史

6. 千古完人王阳明

7. 长城的问号

8. “倭寇”、“板升”与走向远方的明人

9. 晚明中国的救亡图存与走向崩溃

第十六章、盛世的中国,康雍乾的缔造

导师:刘凤云,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

预习课:盛世是怎么到来的?

1.百年康乾,走到盛世

2. 多民族是怎么走到一起的?

3. 我们的版图是怎么奠定的?

4. 经济与国力、人口与物价的正负效应

5. 精英官僚的经世作为

6. 对于皇帝而言,谁的国?谁的家?

7. 康雍乾不同的统治风格

8. 文化的多元发展

9. 盛世之下,隐患重重

第四部分近代史

近代

第十七章,从晚清到民国:三千年未有之变局

导师:马勇,中国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

预习课:为什么遭遇如此巨劫奇变

1. 超稳定中国的崩溃

2. 水土不服的传统与现代

3. 价值观的大作战

4. 革命是中国的传统吗

5. 改革是不是革命之母

6. 清末民初革命与改良的角力

7. 走出帝制是历史的偶然

8. 近代史上的思想启蒙

9. 救亡压倒启蒙:历史的吊诡之处

上一篇:理想国文学奖启动,作家们如何看待自己的… [2018-03-29]

下一篇:对话儒家与韦伯:儒家伦理抑制了资本主义… [2018-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