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美文美声>西部美文

春日话槐(作者:宝鸡眉县 秋水)

编辑:王亚恒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9年04月28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今年,我的第一树槐花在微信圈开了----鲜绿肥硕的叶子底下悬挂着几束含苞未放的花骨朵,挤挤挨挨在一起,像一串串的明珠,又像许多孩童纯真的眼睛。我的第二树槐花在美文中开了----一树树,一大片,沁人馨香,还有让人垂涎三尺的槐花麦饭。
 
  我今年真正看到的槐花盛开,那是校园隔壁的一树槐花。那棵槐树坐落在农家后院被人忽视的角落里,褐色的枝干苍劲有力,深浅不一的裂痕上写满沧桑。也许是所处地方并不开阔,阳光不太充足的缘故吧,花开的比较迟。花繁叶疏,一串串洁白的穗形花朵挂在树枝上,像一盏盏明灯,映照着半边天空都是一派通亮,香气清雅,沁人心脾,甚是养眼,悦心。
 
  也许是槐花香味的诱惑,也许是对儿时的回忆,也许是割不断的乡土情节。在这槐花飘香的季节里,持一根勾搭,提一个袋子,去捋槐花。可惜校园隔壁的槐花太高,够不着,只能出去寻芳。
 
  大路边偶有一颗槐树,大多是高不可及。只能远观那在阳光下肆意开放的串串骄子,狠狠地嗅一口槐香,长长的喊一句“真香”,然后是“望花兴叹”!
 
  欲寻槐花,是要到那些地角边界去,到那些不被人重视的荒地去,到那些远离人们视野的地方去,到那些尚未被人们开发的荒坡去,到那些渠边沟底去……
 
  想起过去,我们村的北头、西头都是槐树,在那被人视为薄田的沙土地里不知怎么就全长成了槐树。也许是树太密的缘故吧,树林里倒少有合抱之木,每有狂风,林中之树难免有被吹折的,所以这些槐树也多是自生自灭。当然在村子的某些地方总会有一颗大一点的槐树,那里也往往是人们聚集聊天的地方。
 
  小时候曾经问父亲为什么我的脚小拇指多一个指甲,父亲说“有这样一首民谣:‘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桐大槐树,问我老家在哪里?大槐树下老鸹窝。’这脚趾甲就是咱从山西大槐树底下迁过来的特征。”从此,我便对山西大槐树产生了一种神秘感,想象不出它有多大,底下能接纳多少人。
 
  后来我了解到元末山西洪洞县城北广济寺旁驿道边有株“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明初鉴于长年战乱,中原荒芜,朝廷多次组织将山西之民移往中原。当时洪洞县人口稠密,地处交通要道,故移民尤多。每次移民,官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对移民进行登记造册。之后,移民们便开始了背井离乡的迁徙生活,他们拖儿带女,扶老携幼,悲伤哭啼,频频回首,渐行渐远,亲人的面孔逐渐模糊,只能看见大槐树和大槐树上的老鸹窝。因此,大槐树和老鸹窝就成了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槐树也就成了移民们怀祖的寄托。所以移民们到达新地建村立庄时,多在村中最显要的地方,如十字路口、丁字路口或村口种植上一棵槐树,以此表达对故土祖先的怀念之情。随着时间的流逝,幼槐成了古槐,古槐就成了故乡、祖先的象征。
 
  难怪村子周围到处都是槐树,而且许多村子都有一颗大槐树,树上往往系有许多红绳子或者红色的平安带,有的在老槐树下或旁边搭建有一座小庙或高台,四周留有居民都向它烧香磕头的痕迹。显然,大槐树已经被奉为社树了,成了祥瑞的象征,当然,许多社槐是国槐。
 
  有一年高考,我路过城西的大槐树下的城隍庙,看到许多家长都在为孩子祈福。当时只是简单地理解为在庙中祈福,也没多想,也是在后来才知道“槐”象征着三公之位,举仕有望,且“槐”、“魁”相近,企盼子孙后代得魁星神君之佑而登科人仕。
 
  追其源头,说是在汉代长安有“槐市”之称,是指读书人聚会、贸易之市,因其地多槐而得名。又有“学市”之称。后来,常以槐指代科考,考试的年头称槐秋,举子赴考称踏槐,考试的月份称槐黄。唐代有“槐花黄,举子忙”的俗语。后称参加科举考试为“踏槐花”。苏轼曾有“厌伴老儒烹瓠叶,强随举子踏槐花”的诗句,黄庭坚也有“槐催举子著花黄,来食邯郸道上梁”的诗句。
 
  过去,每到槐花开放的时候,顺口溜也便满村响了起来:“小娃娃,做钩搭,做好钩搭钩槐花。槐花蒸成饭疙瘩,吃得人人笑哈哈。”槐花成了人们餐桌上的美食了。那时在槐花开放的两三周内,我们基本是每天都变着花样吃槐花,什么蒸槐花麦饭,烙槐花饼,包槐花饺子,晒槐花菜,泡槐花茶……关于这些美食的做法,不知道多少美文中都对他从捋花到入口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介绍,我无须赘述。我只想说的是,槐花盛开在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前后,这是一个青黄不接的时间。青黄不接,在过去就意味着忍饥挨饿,甚至要流离失所!而槐花却在此时开放,它似乎就是为“济民”而开。
 
  关于“槐花济民”,我们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槐芽镇起初名为槐里驿,当年这里槐树成林,每至花季,香飘万里,馥郁四方,远远望去,槐林如海,满眼白色,串串槐花倒挂于枝,蔚为壮观。有一年,关中受灾,槐里之民亦受其苦,食不果腹而嗷嗷待食,流离失所至饿殍遍野。驿之槐树,于三九之夜,突绿芽齐发,甚为神奇。民采之以食充饥,槐采后更夜又发,再采再发,救人无数。时人异之,以为祥瑞,遂改其名为槐芽并沿用至今。
 
  槐树生命力强,随便一个犄角旮旯就可以生存,只是他的木质似乎对于人们没有大用,所以也往往不被人们重视。加之,随着人们的观念的改变,经济作物的繁盛,槐树现在是越来越少。常常在那不被人重视的犄角旮旯里生长一颗,或者在那尚未被开发利用的半山坡才能看到一大片槐树。自生自灭似乎就是大多数槐树的命运,而有些槐树在被人忽视中就默默地长成了。只是在槐花飘香的季节,人们才记起那道餐桌上的美食。物质丰富了,生活水平提高了,饭菜不香了,水果我们吃不出以前的香味,蔬菜我们难得昔日的回忆。但是槐花的味道依旧。只是因为它太纯朴了,纯朴得常常被人们忽视,所以它能得以全身,不被培育,不被转基因,保持原始的醇香。
 
  槐花飘香的季节,一种来自槐树的神圣感在也在我的心里升腾,吾心安处是我乡。
 
  (2019年4月23日)
 
  秋水,原名魏飞,槐芽中学教师。诵读经典,汲取先哲智慧;默默写作,与心灵对话;用心诵读,传递美好。

上一篇:远去的狼(陕西 黄明科) [2019-03-15]

下一篇:那一场樱花雨(宝鸡千阳 姚孝贤) [2019-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