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西部网事>西部精神

寒门又飞“金凤凰”(宝鸡 吴万哲)

编辑:王亚恒 来源:西府新传奇 发布时间:2019年10月12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2018年6月,我采写了“西府奇人”《寒门学女中高魁》,讲述了宝鸡市陈仓区一个普通的农家女儿牛丹,在上大四时以优异成绩考中外省某市公务员,且夺得面试状元的励志故事。

  文章刊发,受到许多人热捧,牛丹一时成了牛姓家族的骄傲,同辈、晚辈争相拜访,求教学习秘诀。她每每从外地回到家乡,便有“丹红”跟随她探访成功秘籍。须知,在如今公务员招考“百中录一”的情况下,她却“未出校门、一考即中”,成为学子膜拜的偶像也就不足为奇了。我也不断接到读者电话、微信,托我联系牛丹。还有一些人找到她父母,探寻他们是怎样教育出了这么优秀的女儿。

  不久前,又传来消息:牛家二女儿牛嘉今年在全市“事业单位招考”中考上了老师!说话者轻描淡写,我却惊讶得宛若石破天惊,半天合不上嘴。

    作者和牛嘉

  牛庚赟有两个孩子,当年他招工进城,妻子一人拉巴孩子在老家生活,后来举家迁往市区。因交不起昂贵的借读费,大女儿只好寄居在外婆家,直到上中学才转入市区。二女儿则一直带在身边,小学时学习还好,初中时因父母太忙疏于管理,未能考上高中,上了一个五年大中专连读的职业院校,虽然也取得了大专学历,但在当今“本、研、博”愈来愈多的情况下,要找个好工作怕是困难重重。可她却考上了,在我看来这是比牛丹考中公务员意义更为重大的事!

    作者和牛丹

  我打电话向牛庚赟祝贺,提出再写一篇“西府奇人”,这次不写女儿如何刻苦学习,专写他怎样教育孩子。他却拒绝。我反复动员:宝鸡每年毕业的大中专学生有好几万吧,可真正能考个好职业的凤毛麟角,你的两个女儿能双双考中,这其中有多少鲜为人知的秘密呢?他几经思考,终于答应了。

  这是个生活在底层的并不富裕的人家,但待人处事却有着中国传统家庭的懿德和风范,我说随便聊聊就行,他却非要破费到大酒店进行,还说这样做,为的是让孩子们感受到一种对文化和文化人的尊重,也是对孩子们重视知识、崇尚学习的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和做人的一种积极影响。恭敬不如从命,我只好依了他。

  牛庚赟两口穿戴一新,笑哈哈与我打招呼。两个女儿两朵花,满面春风招待来客。席间除了他全家,还有他的家门户族、里亲、外亲的侄儿、外甥及他们正上中学、小学、幼儿园的下一代。他们一齐向庚赟一家敬酒祝贺,还表达着要以丹丹、嘉嘉为榜样刻苦读书的决心。更有趣的,几个正上幼儿园的小不点,在大人的撺掇下,也奶声奶气发誓:“一定要超过丹丹、嘉嘉!”

  然而这次采访却令我大失所望。他们都不善言谈,几句便说完了,任我怎样启发也谈不出什么“真灼”。我陷入深深的尴尬之中。

  如今社会上比牛丹、牛嘉上的学有名、学历高的学子多得是,但却有不少人毕业即失业,有的在社会上飘荡,有的当起啃老族,没有稳定工作,年龄老大不小,个人问题也无法解决,整得父母愁白了头,见人便像祥林嫂诉说阿毛之死一样诉说着人生的不幸,可她们却是怎样以并不高的学历能考中一个好职业?成功的秘密在哪里?

  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驱使我再次采访。一个午后,我搞了个突然袭击,走到他居住的街道附近才打电话,说要到家里看看。他有些惶恐地说:家里乱得很,怕你笑话。我说不会。我从下午3点软缠硬磨到6点,他才勉强答应。这是一处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家属院,他的家在一座五层双面单身职工家属楼里。进了门,一间不大的出租屋里,陈设十分简单。这就是牛庚赟一家4口人的家,这就是走出一个市级机关公务员和一位人民教师的贫寒之家。

  “寒门出俊秀!”我要拍照,庚赟阻挡说,太简陋了,别人会笑话的。我却喉管发哽,胸腔里滚过一阵春雷般的震撼和高山仰止般的惊叹。我说,也许有笑的,但我想更多的应该是感动,感动在如此贫寒简朴的家庭,却能飞出两只“金凤凰”,为国家培养出两个人才!

  我落座在他家简陋的木板床沿,与他们攀谈起来。他们依然话语不多,但随着交流的深入,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家境贫寒,却含辛茹苦、格外重视孩子学习的高大形象倏然屹立在我的眼前——

  牛庚赟,陈仓区某村人,1997年高中毕业,未能考上大学,后任农村民办教师两年。但是当教师离家远、收入低,难以维持一家的生计。不甘心贫穷的农村生活,打一铺盖卷进了城。建筑工地搬过砖,马道巷摆过地摊,都未成功。这年,突然刮起卖户口风,3000元买个“商品粮”户口,还能招工。他也凑钱买了一个,当起了工人。可好景不长,商品粮没吃几口便市场化,工人是正式的,活干得不少,工资却很低。于是,他又将身份挂在厂里,去了水泥厂打工。这一打就是10多年。后来原企业破产,他被重组到了宝鸡某铸造有限公司。铸造企业的苦累是出了名的,实行计件工资,干活就有钱,不干就没钱。忙时深更半夜加班,闲时大白天也放假。好一点,每月三千多,差时也就一千多。有时还几个月没活干,只好又去打零工。

  妻子王小侠,邻村人,初中文化,进城后先带孩子,后打零工、洗盘子、看大门、当保洁、搞家政,早出晚归。即就是现在,好时一天能挣一百多,孬时几十元,有时站一天街道也挣不来一分钱。

  城里双职工带一个孩子,许多人都说负担太重,牛庚赟说是国家职工,但属一头沉,妻子户口不在城市,孩子上学还要交借读费,往往挣得少花得多。但他们却有一个共同心愿:自己再苦再累,也要供两个孩子上好学,上成学,再也不要复制自己的人生。每当开学前,他们总会东拼西凑,东挪西借,提前把两个女儿的借读费、学杂费、书本费、校服费等等杂七杂八的费用筹措齐,并要给他们置买好新衣、新书包,将她们高高兴兴送进学校。

  自己不管多累多苦,每天总要按时检查孩子作业,教导她们好好念书。学校召开家长会,不管多忙,总要准时参加,结束后还要单独与老师交谈,了解孩子情况,积极配合老师教育好孩子。他们虽然清苦,一个子儿掰八瓣,宁肯自己吃苦,但在孩子念书花钱上从来不心疼。

  为了让孩子们早早接触社会,节假日打工特意将两个女儿带上,让她们打下手,过早了解人生的不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两个女儿也过早自立,10多岁时就能做饭,父母打一天工回家,小姐妹早做好了热腾腾的饭菜,等着疲累的父母享用。

  大女儿大学本科毕业,考公务员顺理成章。小女儿嘉嘉职院毕业,开始在一家私立幼儿园打工,有一天,牛庚赟突然发现这样下去孩子不是又走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吗?于是,他利用两个星期天亲自去新华书店并晚上上网查找事业单位考题,同时买来备考书籍细看。他从事过民办教师,一看才发现考题并不难,全在书上有,只要肯理解并记忆就行。经过几天苦苦思考和听取兄长的意见,他做出了一个常人难以做出的决定:果断下令女儿辞去打工的活儿,在家全职学习,备考一份好工作。孩子考虑到家庭情况不想专职复课,他却毅然道:我能养你20年,再养你三年五年有何不可?只要你争气,好好复习,能像你姐姐一样考个好工作,就是对我们的最大孝敬和回报!

  为了给孩子一个好环境,一向省吃俭用的他给孩子单独租了一间房,让孩她安心复习。

  读书是个劳心劳力的苦差事,一个二十左右的女孩子,学着学着就没了兴趣,不是玩手机,就是溜号逛街......这个时候,一向性情温和的他“严厉教训”,直到女儿认识到错误。他知道不该这样,但他感觉不“严刑酷法”别无他途。他硬性规定,每天要看多少页书,要做多少套题,完不成任务不准吃饭,不准睡觉,不准喝水。有多少次,为防孩子溜号,他反锁了屋门;又有多少次为防孩子偷懒,令妻子爬在门缝监视。还每每当起考官,现场监考女儿答题,亲自阅卷,对的肯定,错的责令重做。

  他对嘉嘉的教育不光只是训斥,也有十分柔情的一面。他购买了许多考题,孩子有时做不上来,便让孩子先在手机上查,后来又将手机收掉,自己答。在收手机过程中,父女常常会出现甜蜜的讨价还价,有时他也让步,先让孩子听听歌,看看电视,然后再做题。父女还订立君子协定:考试及格,奖励一顿小炒;优秀,吃大炒;满分,吃肯德基……这时的“严厉父亲”又显得那么柔情似水。

  后来,牛庚赟发现女儿自学成绩提高太慢,便骑上自行车全市跑找专门培训机构。机构倒不少,但学费昂贵得吓人,一期10天半月,收费就是几万,对一个打工族来说,这可是一个天文数字啊!但他却认了,咬牙给女儿报了班。两年多来,为此少说花去四、五万元。我在他家见到几张补习班的收费条子,一次笔试培训,收费2.68万元,一次面试培训,收费1.98万元。

  为了消除女儿考试的畏惧感,他鼓励多参加各类考试,只要符合条件,都大胆报名,勇敢参考。两年多来,他鼓励女儿先后赴榆林、延安、铜川和我市许多县区参加振兴计划、特岗教师、学前教育的考试。一次,他闻听省城西安一个什么区招人,也让女儿报考,女儿担心地说省会城市,人才济济,考也白考,可他却大度地说,不考怎么知道自己不行?一次考试,从报名、资格审查、参考、面试,到成绩公布,往往要进行多次,光这些就是一笔不小的花费,可他却全认了,从不可惜。

  牛嘉也特别感激我。她说,她将我写姐姐“西府奇人”的那篇文章打印出来,贴在墙上,在她每每要放弃拼搏之时,重读一遍文章,心头便又呼啦啦燃烧起奋进的烈火,促使愈加精神振奋,信心百倍……

  给我一个机会,就能橇动起地球!

  嘉嘉提升着自己的知识,也提升着自己顽强的品格。在父亲的引导下,她开始改正了贪玩的缺点。每天吃过早饭后,都带着小板凳到楼顶大声背书。除此之外,她还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每天做卷子,由父亲或自己批改,以查漏补缺。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就这样,寒来暑往,日复一日,嘉嘉每一天都在进步,她不仅弥补了自己以前的欠账,还在成绩上有了很大提高。有的考试,未及入围,但她从不言弃;有的笔试入围,却败于面试,她认真查找不足,总结经验。这样多少个日日夜夜,给她和家人带来了多少煎熬!一个大姑娘,一个穷家庭,到底能不能考上?祖祖辈辈没有这样过。考不上就把人丢大了。功夫不负有心人,直到2019年8月,她终于一路斩关夺隘,高分考中…。

  牛庚赟自豪地说,牛家是个大家族,兄弟姐妹、伯叔兄弟、里亲外亲上百号人。当初,他不怕别人耻笑,把女儿叫回来学习,曾有人劝他,女孩儿终究是人家的人,大把花钱得不偿失。但他却坚定地说,我没文化,苦了半辈子,再不给娃找个出路,怎么对得起孩子?他还告诉我,有个老板,两个孩子都是大学毕业,想考公务员,向他询问教子秘诀,他建议参加培训班或找个人补补,可一打听收费,却放弃了,至今两个孩子还在社会上漂泊。他说,孩子成功了,大里说为国家培养了一个人才,小里说也给孩子找了一个好归宿,对父母、对家庭、对社会都是一件好事。可有许多父母却不这样想,舍不得在孩子关键就业时期投资,实在令人不解和遗憾。正如作家柳青所言,人生道路是漫长的,但关键处只有几步。

  牛庚赟一家人如今还生活在勤劳节俭阶段,房子、车子、票子、现代化的家电、家具似乎与他无缘,但他却把全部积蓄用在了最该投资的地方,这种行为无疑让人感动万分,也值得让更多人借鉴和效法!

  还有一个秘密:他们夫妻在教育孩子问题上意见出奇的一致。他训斥女儿时,妻子虽也心疼得流泪,但却从不当着孩子面阻挡。因为她懂得,怎么样的严厉是爱,怎么样的仁慈是害。

  牛庚赟还告诉我,两个女儿能有今天,最该感谢的是他的哥嫂一家和亲戚们。哥哥是宝鸡市一个部门的领导,经常告诫他要把孩子学习抓紧,要舍得在孩子身上投资。王小侠也感激地说,前几年孩子贪玩,他们为此伤透了脑筋,自己劝说没有用,就叫来亲戚劝说。家长不言弃,亲戚不抛弃,孩子不放弃,才缩短了与成功的距离。

  如今的牛丹在单位工作稳定,对妹妹的前程更加关心,她不断鼓励妹妹,工作一年多来陆续打给妹妹6万多元,成了妹妹成功路上最大的经济后援保障。

  牛庚赟虽然只有高中文化,却因两个女儿的陪考成功,俨然成了一个教育专家,不时有家长向他求教,他也诲人不倦,乐此不疲。

  苦尽甘来。牛庚赟告诉我,二女儿一考上公办教师,他马上就去按揭了一套现房,不久也能住进窗明几净的高楼大厦。这些天,他们夫妻就像卸下了担在肩上几十年的重担,一下轻松了,紧锁了多年的眉头一下舒展了。临别,我再次向他表示祝贺,二人听了只是嘿嘿笑。人逢喜事精神爽,枯木开花气象新。我发现他们似乎年轻了许多……

上一篇:扎根西部大漠五十多年的“敦煌女儿”樊锦诗 [2019-08-20]

下一篇:从身残志坚典型到致富“领头雁” ——201… [2019-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