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走进宝鸡>宝鸡风俗

宝鸡的“西府锣鼓”

编辑:于明 来源:新华网 发布时间:2011年03月11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锣鼓的国家,鼓舞鼓乐艺术源远流长,源于尧舜,兴于隋唐。数千年来,锣鼓一直是各族人民生活、劳动、迎宾、喜庆、祭祀乃至征战必不可少的器物 ,由此产生了许多专业或业余的锣鼓队。如今这些锣鼓队除在节日期间参加各种文化活动外,还在平日里承接一些商业活动,逐渐成为一个行业。

    基础良好队伍众多

       宝鸡各个县区都有为数不少的锣鼓队,仅金台区今年正月十三组织的锣鼓大赛,就吸引了辖区十二支锣鼓队参加,平均每支队伍有八十名队员。显然,这种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有较好的群众基础。于是,如何使这些锣鼓队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创造经济效益,就成为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渭滨区高家村锣鼓队成立于 1998年,爱好文艺的方溥蓉是这支锣鼓队的发起人 ,也是负责人。据她介绍,锣鼓队成立之初有队员 60余人,均为高家村村民。最初只是为了丰富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为村里的一些活动助兴。队员最多的时候有一百多人,从二十多岁的小媳妇到六十多岁的老太太都有,男队员只有十来名。这些队员平日里或打工、或务农,有活动了才临时凑在一起。

       目前这支锣鼓队可表演“转鼓”“迎春鼓”等四五个类型的节目,作为负责人同时也是教练的方溥蓉笑称:“转鼓是在索王锣鼓队表演时偷学的。”

       转鼓是岐山锣鼓中最具特色、最具魅力的一种,民间称之为“跑鼓”或“跑转鼓”,是根据民间鼓谱“二槌”“三槌”打法和民间鼓舞特点改编,历经几代人的摸索和改进,演变成的一种打法。鼓手、钹手在表演中不断变换位置,夹杂舞蹈动作,风格以粗犷豪放、激昂雄壮见长,气势磅礡,震撼人心,给人以视觉、听觉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振奋,极富表现力,颇具特色。

       在岐山众多的民间锣鼓队中,索王锣鼓队是知名度最高的一支队伍。这支锣鼓队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就代表岐山参加了陕西省民间音乐舞蹈大赛,获集体二等奖。这个千余口人的村庄,男女老少几乎都能敲锣打鼓。和高家村锣鼓队一样,索王锣鼓队的队员也并非专职,平时的演出可召集五六十名队员。

    锣鼓产业逐渐形成

      1998年年底的一天,成立不到一年的高家村锣鼓队接到了一单商业庆典的邀请,在市区中山路某商场的开业庆典上演出。事毕,每个队员领到了十元钱的报酬。“那时候在地里拔一天草才能挣八块钱,但是去敲一小时鼓就能挣十块钱,大家都很满意。”方溥蓉意识到这是一个不错的商机。

       随后几年,这支锣鼓队接到的商演邀请越来越多,业务范围也扩至周至、武功、杨凌、礼县、两当、成县等周边县区。 2006年正月,应甘肃礼县某局之邀,这支锣鼓队六十余人前去表演了好几天,“一天三顿席,甘肃那边对这还比较重视。”这次商演,每个队员领到了一百多元的工钱。

       方溥蓉介绍,市区还有符家村锣鼓队、夕阳红锣鼓队等几支经常参加商演的队伍,但即便有不小的竞争,他们近年来每年还都有一百多场商业演出。“我们高家村锣鼓队和几十家庆典公司都有过业务往来,平常 80%的业务都是这些庆典公司给介绍的。”方溥蓉称自己过去还曾印过名片,但现在已经不用了,“想找的人自然能找到我们。”

       与高家村锣鼓队负责人方溥蓉“单打独斗”不同的是,索王锣鼓队在管理上更趋向于专业化和团队化,除了队长王致华外,队里还有几个人负责处理人员组织等日常事务,这和当地政府的引导与扶持不无关系。

       有权威媒体 2009年报道,“近年来,岐山县政府将锣鼓艺术作为全县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来培植,不断强化队伍管理,加强技能培训,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注重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着力加快锣鼓产业化步伐,走产业化、商业化运营路子,做大做强这一新型产业,使全县锣鼓队伍得到更快发展,数量达到三百支以上,其中名队三十支以上,锣鼓产业年综合收入达到二百万元以上,成为岐山文化旅游事业发展的新亮点。”

    

上一篇:宝鸡九龙山正月初九庙会 [2011-02-15]

下一篇:关中东府西府过年习俗各不同 [2011-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