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新闻中心>热点话题

人民来论:发展“桥下空间”要更有“想象空间”

编辑:刘涛 来源:人民网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10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陈之琪

  桥下空间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若缺乏有效持续的关注整治,就可能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滋生环境脏乱、乱堆乱放、违法开垦等无序使用的问题。不少事实表明,如果对“能不能用,谁能用、谁不能用”等问题缺乏明确指导,桥下空间很容易“退化”成某种“灰色地带”,十分影响城市精神面貌。

  经济学中有个著名的“木桶理论”——“一只木桶的装水容量不是取决于这只木桶中最长的那块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必须看到,随着城市建设发展步入快车道,我们恰恰还需要在一些容易忽视的“短板”处下功夫。一定程度上讲,只有把“桥下空间”这类“城市细部”清理好、利用好,才能从细微处显著提升市民日常生活中的幸福感,进一步为城市各方面发展蓄力蓄能。

  可喜的是,近年来,已经有不少城市聚焦公共空间疏解治理,尤其为桥下空间“扫灰除尘”“深度清洁”。前段时间,北京市开展专项任务,清理桥下废旧杂物、制定专门管理标准,完成100多处桥下空间整治;浙江嘉兴市进行全市规模排查,整改了一批在桥下私建仓库、私设工程项目驻地、私设个人居所等非法占用行为,维护市容市貌和桥梁安全……在整改基础上,不少地方还将桥下空间改造成停车场,有效解决市区内停车难题,获得广大市民点赞。

  同时应当关注到,要想更好地探索发展桥下空间,城市治理者还要更有“想象空间”,方能积极回应居民群众期待。有热心网友曾在“领导留言板”留言提出,当地将桥下空间大多设为停车场,虽然是有效利用方式,但没能提升城市档次,认为“这是一种比较懒的解决方案”。市民对于公共空间整治利用有关注、有想法、有期待,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城市规划建设不仅要致力解决一些长久存在的现实问题,更要基于公众最新需求进行开拓创新、真正适应新时代城市发展。正如专家指出,城市治理不仅要关注物质空间,更要注重质量和内涵的全面提升,“追求内在的城市品质,提升建筑细部和使用舒适度等品质需求”,让城市更好发展成为适合公众休闲、温馨活动的场所。

  “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从因地制宜、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不同城市完全可以围绕当地环境特色与人文风貌进行桥下空间的创新优化,将沉闷的“灰色地带”拓展成多彩的“生活空间”,致力打造创意城市名片。有的桥下空间面积大、架空高,改造时植入“街区文化”,建设多元主题的体育公园、彰显城市活力;有的桥下地带常有人往来、环境相对安静,摇身化作“桥洞咖啡馆”,为匆匆行人带来“小美好”;有的桥下空间相对开阔、环境宜人,修整后成为滨水绿地步道,宛若“钢铁森林”中的一块绿洲。这些突破惯有思维的成功实践印证了,只有通过绣花般的细心、耐心、巧心不断提高精细化水平,方能更好地绣出城市的品质品牌。

  “城市即人”,一座城市要永保新鲜活力,离不开居民对城市的眷恋和热情。如今面对市民对公共空间利用的创新思考与反馈,城市管理者、规划者、设计者更应当积极重视、充分考量,携手公众相互启发思路、共促城市发展。桥下空间改造虽然只是城市精细化治理的一角,但若善于在这个动态治理过程中不断促进人与城市的和谐对话、更多融入实现公众的想象创新,相信每一个“微改造”“精提升”都能给广大群众带来更真切、更有温度的获得感、幸福感。

上一篇:人民网评:推进退役军人工作高质量发展 [2022-05-10]

下一篇:人民网评:严厉打击危险废物破坏环境违法… [2022-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