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

成长路上,培育抵抗孤独的力量

编辑:李艺航 来源:科普时报 发布时间:2022年07月07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又到一年高考放榜季,在身边成长十几年的孩子也许即将离家负笈远行。除了不舍,家长还需提醒孩子在新环境里避免孤独。

  心理学家认为,人有8种基本情感:快乐与悲伤,愤怒与恐惧,信任与怀疑,惊讶与期望。然而,有一种体验既不属于某一单一情感,又不时出现在年轻人的成长当中,那就是孤独。

  孤独是一种主观体验

  在当今21世纪碎片化、数字化的大潮里,在人类自己创造的钢筋混凝土和互联网丛林中,每个人的自我确定感和独特性越来越强。人的流动性越来越大,人们的孤独感日益突出。鳏寡老人很多是孤独的,成年人不少是孤独的,连本应朝气蓬勃的青少年,也不乏孤独者。甚至有人说,孤独是21世纪的“麻风病”。

  孤独是由悲伤、失眠、无力、对未来感到焦虑等一系列不同的情感状态构成的集群。校园一隅,那夕阳下孑孓而行的年轻人;班级里,那与同学格格不入的学生;个别因无比寂寞而走上极端的青少年……孤独是孩子成长中活生生的主观体验。

  不同的人,甚至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和地点,对孤独的感知也会不一样。正如《孤独传——一种现代情感的历史》作者、英国人艾伯蒂所说:有的人踏入孤独的境地,而后又很快抽离,孤独于他就像是一滩浅浅的水洼;而对有的人而言,孤独是无边无际的汪洋。

  环境改变易造成孤独

  环境的改变带来情感的变化。伴随年轻人升学、工作流动性的,孤独作为一种独特的情感状态,在年轻人中越来越普遍。拿着录取通知书离开朝夕相处的父母、老师和同学,与熟悉的环境断开,在新的环境自我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在这个拐点,容易造成孤独。

  如果遭受周围人的孤立,就会产生与他人在意识和认知上的疏离感。看到同学之间的欢笑,自己却感到无比寂寞。在重要的日子不能回家的乡思又加剧了游学的无归属感,这种感受成了感知孤独的关键。没有朋友可以倾吐心绪,与周围的人毫无共情之处,大学时光顿时变得暗淡。孤独不等于独处,但独处加剧了孤独。

  作为家长和老师,要重视年轻人的孤独感。对刚远离父母、不远千里来求学的青年,学校应多组织聚餐、郊游、运动,开展“破冰之旅”,加深相互了解。作为父母,对外出求学的孩子,要记得经常嘘寒问暖。在孩子的生日以及端午、中秋等不能团聚的重要节日,多一些关心与问候,还可以邮寄一些家乡特产给孩子。作为年轻人自己,可以主动联系昔日熟悉的老师、同学,也可以主动与新同学一起读书、散步、听音乐。不要一个人长时间沉迷于网络,尽量避免孤独的环境,利用读书会、运动、纪念日等事物或活动来告诉自己是谁、处在世界的什么位置。

  学会认识自我,积极抵抗孤独

  年轻人成长中的第一课,就是要忍受孤独,学会认识自我。要认识到生命的成长本身就是孤独之旅。一旦环境改变,孤独降临,也不要焦虑。让自己静下来,完成一项学习任务,追求一种兴趣爱好,培育抵抗孤独的积极力量。

  积极与周围的人群和环境建立起联结。在人生的拐点,在没有重要的人陪伴下,学会一个人真实地成长起来。俄国人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10岁时因患猩红热导致听力受损,被迫辍学。13岁时又不幸失去母亲,孤独时常涌向心头。16岁时,他只身一人来到莫斯科,借助图书馆的藏书,自学了多门中学和大学课程。后来,他成为一名中学老师,在教书之余依然按照自己制定的计划自学,最终成为受人尊敬的现代航天学和火箭理论的奠基人。

  在新的环境里,年轻人要学会照顾自己和他人,学会重构自我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联系,学会用科学知识改进自己的生活质量。在成长中保持一颗浪漫之心,让不断进步成为抵抗孤独的力量。

  (作者系深圳市龙岗区龙城高级中学地理教师)

上一篇:无需血样的新冠抗体快速检测法出现 [2022-07-07]

下一篇:十分罕见的超富锂矮星 我国天文学家一次… [2022-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