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新闻中心>西部要闻

陕西举行2023年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

编辑:李艺航 来源:三秦都市报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29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da117ecd1c6412b12dfeaab0d69c75ba.jpeg

志愿者向人体器官捐献者纪念碑献花

放下手中的鲜花,轻轻抚摸着“人体器官捐献纪念碑”,张挺眼泛泪光。一年前,50岁的他接受了肝脏移植手术。

3月28日,作为器官移植受者代表,张挺参加了“生命·遇见”2023年陕西省红十字会人体器官捐献缅怀纪念活动。省红十字会、各医学院校、捐献者家属、志愿者等百余名各界代表前来对捐献者表达哀思与敬仰。

纪念园内鲜花簇拥、翠柏含肃,纪念碑上镌刻着千余名捐献者的姓名。他们的人生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谢幕,又以另一种方式重新延续。

白菊寄托哀思。活动现场,人们通过诗词、歌曲、太极拳等向捐献者表达敬意。伴随着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工作者代表们轻轻唱起《感恩的心》,大家对生命与死亡有了新的理解和感悟。

每一位捐献者都是伟大的

作为捐献者家属代表,陈广也参加了当日的活动。2022年8月,享年77岁的父亲停止了呼吸,遵循老人早年的遗愿,家属将遗体无偿捐献供医学研究。

陈广告诉记者,父亲为工作奋斗了一辈子,身后再捐献,是对他一生最好的诠释。老人虽然走了,但他的生命和精神正在以另一种方式延续着。如今,陈广父亲的眼角膜已经让两名眼疾患者重见光明——其中一人66岁,另一人14岁。

“我母亲也签订了人体器官捐献志愿书。”陈广告诉记者,老人签字的当天是她的结婚纪念日。

每一位捐献者都是伟大的,而每一个受捐者,都是幸运的。

从事医疗工作的张挺怎么也没有想到,原本是肝硬化引起的上消化道出血,最终会被确诊为肿瘤,而要想治好唯一方法就是肝移植。“说实话,刚开始很绝望,打击很大,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事情没有完成。”

经过多方了解、咨询和漫长等待后,他幸运地等到了“救命的肝脏”。2022年3月3日,张挺被推进手术室。手术成功了。

一年过去了,张挺术后恢复得非常好。但由于器官捐献的“双盲机制”,他这一辈子可能都无法得知捐助者的模样,但每每谈起,心中始终充满感激。“对我来说是救命之恩,我将带着这份爱好好生活。”

人体器官捐献协调员 让生命完成接力

生命的价值不在于时间的长短,而在于你如何利用它。截至目前,我省人体器官捐献的志愿登记已达到20.8万人,成功实现器官捐献1760例,角膜捐献1963片,遗体捐献357例,使5000多名器官衰竭患者生命得到救治,使近2000名角膜盲患者重见光明。

每一个成功案例的背后,都离不开捐献协调员的默默付出。他们“摆渡”于生死边缘,连接起生命的两端。来自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红十字志愿者协调员刘林娟、王丽和贾丽娜就见证了我省器官捐献事业的发展。

11年前,当刘林娟走进重症监护病房和病人家属沟通时,绝大多数人都不了解器官捐献,更难以突破传统观念束缚。因此,被拒绝是常态。

贾丽娜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状态:“作为一名协调员,需要面对的是家属失去亲人后的痛苦和绝望,我们安慰之余还要让人家把器官捐献出来。”

有的家属会直接拒绝;有的家属会采取委婉的方式,“再考虑一下”之后往往没有下文;也有情绪激烈的家属,直接挥出了拳头。

王丽说变化出现在2015年。从一开始的“谈捐色变”,逐渐形成了崇尚捐献、礼赞捐献的社会新风尚。

今年三月,贾丽娜和一位器官捐献者家属进行沟通。“最初是要捐献肝脏,经过评估后,发现捐献者心脏功能良好,也符合条件。于是,我给家属提出了建议。”

这是一名年仅30岁的捐献者,父母去世得早,离婚后独自带着孩子,因一场意外引发脑外伤最终离开人世。“他的姐姐和姐夫听了我的建议后,沉默了很久,现场并没有表态。”

当贾丽娜再次见到家属时,听到了好消息。“他姐姐对我说,‘我弟弟生前是个好人,经常献血,他肯定也希望以这种方式延续生命’。”遗体告别现场,家属还向贾丽娜和她同事深深地鞠了一躬。

一位位捐献者家属的无私大爱,让王丽深受感动,也感慨万千。在这个过程中,有悲、有喜、有辛酸,更多的时候,她看到了人性的光辉,看到了温暖的可贵。

记者了解到,目前,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通了器官捐献者家属就医“绿色通道”,这在西北地区尚属首次。


上一篇:陕西省委召开常委会会议 省委书记赵一德… [2023-03-28]

下一篇:陕西商洛成为全国首个“美丽中国·深呼吸… [2023-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