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美文美声>西部美文

清明记忆 (杨舟平)

编辑:张艺龄 来源:宝鸡电台 发布时间:2023年04月07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清明,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是母亲领着我们姐弟三人,步行两三个小时弯弯曲曲的乡间小路,去舅家给外祖父上坟。外祖父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留给我的印象不是很深。外祖父的坟地在离舅家老远的一个山坡上,母亲和几个姨母大约是商量好的,带着我们一群孩子,一同去给外祖父上坟。山草野径,一路没有笑声,气氛很压抑。我们一行恭恭敬敬地来到外祖父坟前,母亲和姨母、舅舅他们一溜跪在坟前,口里不住念叨着家长里短的话,幼小的我,当然不去理会这些,只觉得新奇。

  清明,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是青黄不接的饥饿日子,是细雨霏霏的漫长光景,是望着蓝蓝的天发呆的憧憬,是父母亲琢磨着全家人的口粮不够吃到哪去借愁眉苦脸的日子。

  清明,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是折下鲜嫩柳枝,一手将柳树握紧,另一只手握紧柳枝上段后反向用力,使绿色的树皮微微松动,然后褪出树枝,再用小刀小心翼翼地削齐整,做柳笛的日子,西府方言叫“筒筒”。再编织一个个柳帽,歪歪斜斜地戴在头上,和一帮玩伴依偎而坐开始吹奏。不太着调的柳笛声,是少年构筑的梦,心思只在眼神里说,在柳笛声中倾诉,在满眼粉色的沟坡旁,在花香熏染的小溪边,在细柳婆娑的树杈上。欢喜时吹它,忧愁时吹它,因为柳笛声是春天的心曲,能唤起我许多沉埋的清明记忆,让我想起好多曾经熟悉的面孔,和农家黄昏的一缕缕袅袅炊烟,还有令我魂牵梦绕的老家土屋。清明是一曲悠扬的歌,一场忧伤的梦!

  长大了,清明是我回老家的借口,生者寻根,叶落归根,彰显的是一种血脉传承和责任。回老家给故去的祖母、祖姥姥上坟,虽然祖姥姥的坟头没有墓碑,可我依然能辨认出她的坟茔。

  再后来,梨花风起,点点哀思。我带着女儿,跪在母亲坟头;或与姐姐、哥哥、侄子一同去墓园清扫母亲的坟丘,恭恭敬敬立一座墓碑,再在旁栽两棵松树。母亲一生平凡如草芥,但她花白的头发、慈祥的笑容、艰辛的一生,竟恍若昨日,我一刻也忘不了;她善良勤劳简朴的品格,也深深影响了我。

  清明祭祖,由来已久,大约已有2500多年历史。白居易在《寒食野望吟》中写道:“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可见清明自古就是追思已去亲人的日子,慎终追远,归宗溯祖。其实一年中祭祀的日子很多,如春节、中元、重阳等,但清明祭祖尤为重要,仪式感也最强。清明祭祖的本质原因当然来自“百善孝为先”的孝道理念,所以清明节也是中国人的感恩节。

  清明节还是一个团圆的日子,老老少少为了祭祖从各方赶来,见面团聚,结伴踏青,“情深深,雨蒙蒙”。有人烟处,必有血脉传承。“听风听雨过清明”,人生几多惆怅,也圆了大家庭团圆的梦。

  瞧,梨花风起正清明。

来源:宝鸡日报

上一篇:织布光景去如飞 (俱新超) [2023-04-04]

下一篇:陈仓脸谱绘凛然包公 (张琼) [2023-0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