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

农田里的青春力量 科技新农人让盐碱地飘出稻花香

编辑:李艺航 来源:央视网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05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央视网消息:盐碱地,过去被认为不适合农作物正常生长。在吉林,从2016年开始,一批“新农人”开始在盐碱地里种水稻,他们通过科技手段等高效治理模式,开始向盐碱地要粮食产量,经过这几年的改良尝试,盐碱地里飘出了稻花香。

这是两张卫星从50万米高空拍摄到的遥感影像,中心点是吉林省大安市海坨乡的一片盐碱地,左面这张是改良前拍摄的,由于盐碱度过高,地面白花花的一片,几乎寸草不生。在同一区域,改良完的盐碱地上已经种满了水稻,荒凉的土地上有了生机。“90后”小伙子葛艳俊和他的年轻团队就参与了这片盐碱地的改良。

眼下,正是水稻田泡田阶段,需要大量人力在田间看管灌溉闸门,但在葛艳俊他们的种植基地却很难看到人影。

葛艳俊的老家在吉林通化的一个小山村,大学毕业后,葛艳俊成了一名程序员。2016年,偶然接触到盐碱地综合治理项目的他决定改行做农业。

吉林省大安市盐碱地改良团队成员 葛艳俊:小时候家里就说得走出去,不能在家种地,走出去了之后发现我们学了很多知识,像计算机等等相关的,具备农业升级的这些能力,我们把这些能力用在农业上,能做更多的事。

葛艳俊和他的团队想通过科技手段来改良盐碱地,当初要在这片盐碱地上种水稻,当地村民都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

起初,由于团队经验不足以及对盐碱地的特性不够了解,导致一些秧苗遭遇盐碱胁迫,最终枯死。

盐碱地能不能改良成功有两个关键,一个是通过监测有效了解稻田里的pH值,另一个则是如何将pH值高的水排出田块。为此,葛艳俊和团队研发出了一套智能排灌系统,解决了盐碱胁迫的难题。

通过科学标准管理,改良第二年,土壤的pH值就由10降到8,水稻亩产达到了400公斤以上,基本上达到了当地良田标准。

葛艳俊说,他们改种的盐碱地是国家18亿亩耕地保护红线之外的土地,多改一亩盐碱地就意味着国家多了一亩耕地。今年,葛艳俊和团队在大安市又新改良了3万亩盐碱地,还研发了无人育苗机,同时在育秧大棚内设置了水肥自动喷淋系统。随着盐碱地改良技术越来越成熟,葛艳俊的团队也由原来的十几个人变成了现在的80多人,这些年轻人开得了拖拉机、收割机,也玩得转无人机和农业智慧管理系统。

记者:你觉得有什么不一样的吗?

葛艳俊的同事 毕胜:全是机械化,不像以前种地全都是出大力,现在都是机器多。

葛艳俊的同事 程晓鹏:我觉得有文化种地还是不一样,最起码有一些科技咱是懂的,而且有很多理论咱是懂的。


上一篇:中国青年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青春力量 [2023-05-05]

下一篇:五部门联合开展医保领域打击欺诈骗保专项… [2023-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