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

南海1500米海底古沉船 藏着古人哪些秘密?

编辑:李艺航 来源:成都商报 发布时间:2023年06月12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6月10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南海两处古沉船遗址水下调查的最新进展。据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介绍,截至2023年6月6日,在一号沉船提取文物70余件,二号沉船提取文物20余件,包括碗、盘,以及造型十分精美,色彩艳丽的珐华器。潜器回收后,立即对出水文物进行了清洗、浸泡、脱盐及取样等现场保护。这一系列重大发现,为中国陶瓷史、海外贸易史、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等,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证据,具有突破性贡献。

  这两处明代古沉船遗址是不久前深海考古队搭乘“探索一号”科考船,利用“深海勇士”号,在我国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深度海域发现的,初步判断应属明代弘治年间与正德年间,也就是公元1500年前后,暂时命名为一号沉船和二号沉船,推测文物数量超十万件。

  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沉睡在深海里的古沉船,如同历史遗落的珍珠,也即将揭开神秘的光芒。

  深海寂静无言 沉船的年代如何判定?

  这两艘古沉船的年代到底是如何判定的?数百年前,它们是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超十万件文物都有啥?它们到底藏着怎样的故事?

  目前,联合考古队搭乘“深海勇士”号,进行了第一次水下考古调查,目标就是明确两艘沉船文物分布范围,提取有代表性的文物标本。第二、第三阶段将分别在今年8月和明年3月进行。

  从目前提供的资料来看,大量船货为景德镇瓷器,通过这些瓷器可以传递给我们哪些信息?沉没数百年,深海寂静无言,沉船的年代又是如何判定的呢?我们来听一听专家的解读。

  北京大学教授秦大树表示,景德镇瓷器分期是很成熟的,因为一个考古遗迹以最晚的器物来断代,所以这里面有明代弘治的东西,但是这条船沉的时候应该是明代正德的时候。也许未来充分打捞以后还需要进一步论证,目前看应该是弘治正德的时候。这个时期是中国瓷器外销一个小高峰时期。

  沉没深海超500年 货物为何能保存完好?

  两艘明代沉船,深度1500米,船货超过十万件,其中散落瓷器不乏珍品,我们不禁要问,这两艘船只沉没海底超五百年,货物为何能保存得如此完好?再来听听专家的解读。

  秦大树告诉记者,这条船那么清晰地摆在海床上,而且瓷器的质量又这么高,非常非常难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这里边有几个条件:第一,发现一条沉船都被淤在下边,一般很难看到它的全貌,而南海地区是硬底,所以不管它有多深,潜下去以后看到这一大堆瓷器都在表面上放着,它下面是硬底,它不会被淤住。不管这个船怎么沉下去,这些东西都没有被淤下去,确实能够比较全面展现沉船的面貌。

  也就是说,在五百多年前的明代,这两艘满载货物的船原本在进行一次充满希望的远行,却在这一海域意外沉没,画上了航行的终章。

  目前,专家已基本断定一号沉船是从中国东南沿海出发,满载着丰富的货物,一路向南,去往东南亚的某个中间港。而二号沉船则恰恰相反,它的载货十分单一,以经过简单加工的原木为主,采买好的这一船货物,目的地很有可能是中国的广州,而之所以有这样的判定,还与另一艘著名的元代沉船有关。秦大树说,这就是韩国发现的新安沉船,新安沉船出土了2万多件中国瓷器,非常高质量。这条沉船还出水了1000多根紫檀木。

  有人据此认为这条沉船从中南半岛开到元代的庆元港,就是今天的宁波,然后再往日本航行的时候遇到风暴偏航沉在了朝鲜半岛。这说明庆元(宁波)当时是一个最重要的中间港,就是贸易集散地。中间港是在不断变化,元代的中间港应该是庆元,今天的宁波。到明中期中间港就变成了广州。

  发现贴金珐华瓷 对研究瓷器发展有何意义?

  专家介绍,一号沉船搭载的船货,以大量景德镇瓷器为主,日用的碗盘以及大大小小的罐子,多是用来装有机物,有可能是酱菜、茶叶等等。另外还有一些器物则十分精美,比如极具观赏价值的珐华器。珐华是陶瓷装饰技法,又名“粉花”,始于元而盛于明。以黄、绿、紫三色居多,另还有蓝、白等色,色彩艳丽,线条生动,形象简练,具有独特的山西地区风格和特殊的装饰效果。

  如果说沉船遗址相当于一个时间胶囊,它把某一个时代的信息片段完整地保存下来,那么它反映出来的不单单是船载货物,还有社会、政治、生活百态,以及航路地理等综合信息,这一点在二号沉船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

  二号沉船搭载着整船的原木,原本要前往的中间港到底是什么?这对我们复原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繁忙景象又有什么帮助呢?

  专家介绍,各地产的瓷器要运到中间港,例如:宁波或者广州,这里面有龙泉窑的瓷器,还有通过大运河运来北方的磁州窑的瓷器,东南亚的紫檀木也放在这儿,在这个港上就可以买到各地产品,一站购齐,直接装船就可以出发了。满载一船原木的二号沉船,就相当于单纯采购原木的“海上快递”,而中间港就相当于一个大型超市。

  秦大树表示,这些木头不一定全在中国使用,有可能装上船往琉球、东南亚甚至往东南亚其它地方,甚至往更远的中东地区运。所以这条船很单一,说明中间港贸易的模式也挺重要。当然需要进一步再做一些分析。

  发现沉船背后

  是科技与考古的紧密携手

  11日清晨,随着“探索一号”科考船抵达三亚,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第一阶段考古调查工作宣告顺利结束。

  历时20余天,21个潜次工作,一次没有先例可循的考古调查。神秘的古代沉船,历经500多年等待后,与深海考古队相约在万顷碧波之下。

  开启深海考古新篇章

  2023年5月20日,南海西北陆坡约1500米深度海域。搭乘“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中国文物工作者将水下永久测绘基点布放在海底。这标志着本次调查工作正式启动,我国深海考古的新篇章由此开启。

  这是中国考古史上的重要时刻——2022年10月23日上午,“深海勇士”号正在执行第500潜次任务。母船驾驶室里,水声通信系统忽然传来潜航员发自海底的惊呼:“发现大片陶罐!”“数以万计!”

  近7个月后,国家文物局、海南省人民政府等发布消息:我国南海发现两处明代沉船,分别被定名为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和南海西北陆坡二号沉船,保存相对完好,时代比较明确。其中,一号沉船文物以陶瓷器为主,散落范围达上万平方米,推测数量超过十万件;二号沉船则发现大量原木。

  国家文物局考古司司长闫亚林说:“这一重大发现实证了中国先民开发、利用、往来南海的历史事实,对中国海洋史、陶瓷史、海外贸易史、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等都具有突破性的贡献。”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3家单位联合组成深海考古队,分3阶段进行考古调查工作。被布放在一号沉船核心堆积区西南角的水下永久测绘基点,成为考古记录发掘的基准。

  这项调查令人神往——乘坐着载人潜水器,下至常规潜水无法达到的深度调查、记录、研究遗址,提取文物和样品,亲眼目睹如山般堆积的陶瓷器……深海沉船,为考古工作者提供了极为难得的机会。

  这项调查背后是规范与细致——出水文物在哪里清洗、如何运送、谁负责保管,下潜作业时携带哪种型号的相机进行记录较为合适,是否有足够的硬盘进行资料存储与备份,队员们工作日记的格式,甚至出水文物和样品采取什么方式进行编号……每一个细节,大家都要认真讨论、最终确定。

  科技与考古紧密携手

  甲板上,潜水器准备、A架测试、小艇布放、挂缆解缆……“深海勇士”号准备出发,各部门工作环环相扣,如同经过精密设计的齿轮紧紧咬合。参加本阶段调查的深海考古队成员约30人,分别来自考古、文物保护、地球物理探测、海洋地质、海洋生物、机械电子等领域,大家分为6个组完成调查任务。6个组的队员们协同作业,正是科技与考古携手并肩的生动写照。

  挑战重重。在深达1500米的海底,任何一件看似简单的工作都会变得无比艰难。比如,文物散落范围达上万平方米的一号沉船,在哪个位置提取文物最好?如果在文物散落区提取,则会丢失一些能研究沉船沉没过程的历史信息。

  如果在文物核心堆积区提取,“深海勇士”号只能悬停在文物堆积处之上,太远机械手够不着,太近又可能影响文物安全,提取过程万一引起文物堆积的破坏,后果不堪设想。没有现成的答案,只有不停地测试、小心地摸索。

  6月2日,“深海勇士”号在二号沉船遗址成功提取两根原木;6月4日,借助新型柔性机械手,“深海勇士”号在一号沉船遗址成功提取青花八仙纹罐、青花麒麟纹盘、白釉盖钵、青釉盖罐等一批文物;6月8日,经过前期多次努力,长基线信标全部布放入水并在夜间完成标定,准备启用 ……

  夜幕降临,结束了一天任务的队员们仰头望去,漫天繁星闪耀苍穹。 曾几何时,先民们在同一片星光下扬帆远航,书写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篇章。那些跨越山海的壮举,早已深深镌刻进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


上一篇:小物件重铸旧时光 80后手艺达人专注“复… [2023-06-12]

下一篇:“宝鸡好人”邓琴儿:大爱温暖人间 真情… [2023-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