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新闻中心>热点话题

分类施策 下足绣花功夫(现场评论·文化中国行)

编辑:李艺航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24年06月05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既要尊重城市历史,又要具备长远眼光,找到保护和利用的平衡点

千年古运河在江苏无锡穿城而过,留下“一河两街”的传统格局和众多运河遗存。徜徉在古运河之畔的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记者发现,围绕文物古建的活化利用,一墙之隔,做法不同,风采各异。

一边是建在明清时期窑前屋基础上的窑群遗址博物馆。馆内陈设着大窑路窑群遗址,保存完整的古窑以及实物等,展示了古窑文化。在这里,每年参观人次超300万。

一边是一间由传统民居改造的“古窑餐厅”,节假日往往一座难求。

为什么要这样规划?街区运营管理方揭开谜底:如果将文物古建都建成博物馆,资金压力大、效应单一;如果都推向市场,又会过度商业化、破坏街区风貌。这个街区采取分级分类活化利用的方式——对于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公益性展示和文化传承为主;对于传统居民区,引入产业、发展商业,带动整个街区可持续发展。互相“引流”与“借势”,促进了文物保护与活化利用,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历史街区承载着城市文化,刻印着独特记忆。保护好、利用好,让其活态融入城市发展,方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滋养。因此,做好历史街区的活化利用与保护修缮,既要尊重城市历史,又要具备长远眼光,找到保护和利用的平衡点。

注重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分级分类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智慧。这既有助于展现特色,避免落入“千街一面、千店一面”的俗套,又能为古建筑、老街区注入新活力。立足不同的文物古建点位,坚持从实际出发,顺势而为,有针对性地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推动历史街区呈现独特风貌、涌动旺盛生机。

强化精准思维,下足绣花功夫。在苏州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分级分类有着精细化的操作。位于钮家巷3号的潘世恩故居,同一组文物建筑中融合了不同使用功能的规划与定位:主体建筑的门厅、大厅、书房等公共区域,建成“苏州状元博物馆”,展示状元文化;其他一侧的房间、客房等,变为收取门票的小剧场,引入咖啡屋、餐厅等业态。如此,既能对重点文物进行原真性保护和充分展示,也能基于建筑内部不同的空间特点开展适度经营,还能让参观者更好了解文物的原有功能与现代价值。在这样的实践中,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同频共振。

吸纳社会力量,为活化利用注入“活水”。2023年6月开始,苏州姑苏区推出“古城保护更新伙伴计划”,邀请更多社会力量参与。比如,中张家巷29号是传统民居,修缮后租给一家公司。办公人员相对固定、有限,有利于减少古建筑的踩踏破损等风险。古建老宅的这种“打开方式”,实现了古城保护更新与企业发展的双赢。实践表明,应加强探索创新,稳步适度地引入更多参与主体,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合力。

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并不矛盾,也不能偏废。与时俱进、精益求精,激活古建筑、老街区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更好把文物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将更好赓续历史文脉,造福一方百姓。

(作者为本报江苏分社记者)

上一篇:问题在哪,办公桌就移到哪(纵横) [2024-06-05]

下一篇:中国发展新能源产业惠及全球(人民要论) [2024-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