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美文美声>杂文荟萃

绣鸳鸯引出的思考(宝鸡 方舟)

编辑:张秦 来源:宝鸡杂文散文荟萃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2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人常说说,为文要多思。我看,读文章也要多思,多思方能掌握文章的真谛和作者的主旨;多思,方能从字里行间读出别人所得不到的东西。

  金代文学家元好问有一首绝句,其中有两句说:“鸳鸯绣好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意思是说鸳鸯绣好以后,可以任凭欣赏,绣鸳鸯的方法、过程,却是不能告诉别人的。一般人认为,这是名副其实的封建保守意识,是小农经济思想的产物。

  我从受启蒙教育时就读过这首诗,迄今已三十多年。而今重读,反复吟咏,竟从中悟出了另一番道理,这就是衡量任何事物须看其最后结果,不可因其进行过程中的得失利钝对其结果有所贬损。

  就说绣鸳鸯吧,绣好的鸳鸯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可是如果用录像机录下来刺绣的全过程,却未必就那么好看。在那个过程中,刺绣者或许漏洞百出,反复多次;或许为一个细节彻夜不眠,垂头丧气,以至用剪刀剪掉重绣的;或许是某些精彩的地方,是从别人那里学来的;或许某些神韵是受配偶、儿女甚至街上叫花子的一句话启发得来的。如果撇开最后结果,只看其过程,人们也许会得出结论:这个刺绣者没有什么了不起,一点也不精干,很多地方也是愚不可及的。作为刺绣者本人,自然也会得出结论,与其这样,倒不如神秘一点好:“观赏者朋友,请看结果,至于创作过程么,恕本人保密。”

  在文艺作品的研究中,也出现过类似情况。譬如对古典名著《红楼梦》的研究,就一度陷入繁琐的考据之中。考证者把注意力不是放在这部作品的社会意义和艺术成果上,而是全部集中在曹雪芹本人的家世上,把《红楼梦》中的一人一事,都从曹雪芹的经历上找出处。一部反映没落封建社会的划时代巨著竟成了曹雪芹的自传。曹雪芹如泉下有知,也后悔不该署上自己的名字了。

  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亲人眼里无伟人。”意思是人太熟悉了,就看不到伟人的伟大之处了。因为任何人都不是神,都有喜怒哀乐,都有长短得失,对这些知道的太多了,对他的伟大之处就看得少了。所以,自古以来,以皇帝为代表的“大人物”,总是沉默寡言,深居简出者为多。因为一来言多必有失,别人会抓住把柄的;二来让大家知道得多了,太透明了,罩在头上的那个神奇的灵光圈也就倏然消失了。

  现在再回到元好问的那两句诗上。元好问是从两个方面总结了经验教训的:一是绣鸳鸯的技术不能告诉别人,不然自己会饿饭的;二是让人家知道了自己刺绣的方法过程,会在别人的眼中减损了自己作品的价值。这里我们不能责备元好问,说他怎么老从反面总结经验教训。这在那个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他是不能不这样的。

  如今我们国家已经实行了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制度,我们可以反面文章正面看了:一是自己有了技术不要保密,应该尽快传授给大家以有利于社会,不必担忧技术传出去自己会饿饭;二是社会上的“观赏者们”,除了应尊重那些创造革新者,不要让他们“千里马老死槽枥”,也不可因其在创新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曲折而贬损其成绩。正像古人那样,对唐代大诗人李白“下笔千言,倚马可待”的敏捷是尊重的;对晋代文学家左思“含笔腐毫”,构思十年方写成有名的“三都赋”,也不因其思维迟钝,而抹杀其文学价值,仍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古人犹能如此,而况今人呢!

上一篇:贪的结果是……(宝鸡 崔妍) [2012-06-12]

下一篇:“心”上何必搁把“刀”(宝鸡 胡云朝) [2012-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