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走进宝鸡>宝鸡风俗

仓颉庙的传说

编辑:于明 来源: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31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仓颉造字的故事在岐山妇幼皆知,无人不晓。 远古时候,中国没有文字,人们只会说话,不会写字。要把事情记下来很不方便,传说有一次,仓颉的母亲提着柳篮出外采桑,仓颉一人在家编筐。这时,他的同年好友跑来对他说道:“中午我在山上放牛,有只可恶的猛虎,从林子里窜了出来,将我家那只黄牛咬死,然后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咱现在一同去把这个恶种除掉。”仓颉高兴地答应道:“这只恶虎不知伤了多少性命,今天咱们大伙儿一同上山,非除掉它不可!”

  临行时,仓颉在西墙画上了一只老虎和落山的太阳,意为他太阳落山才能回来。仓颉的母亲采桑回来,见墙上画着一只老虎,旁边还有一口井,误认为自己的儿子让老虎逼得跳了井,于是,坐在地上放声大哭起来。傍晚,仓颉打猎回来,娘哭得声音都嘶哑了。仓颉见娘脸色蜡黄,气息奄奄。急忙问道:“娘,你为何事如此悲伤?”娘指着墙上的老虎有气无力地说道:“娘以为你被老虎逼到井里去了!”说罢,就一命呜呼了。仓颉又后悔又难受。从此以后,他便离开家门,骑着一头毛驴,翻山越岭,走州过县,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记录各地的方言土语。

  那时没有纸,仓颉把搜集来的资料记录在树皮和苇叶上。他整理的资料有几大捆,让毛驴驮着向前行进。走到岐山境内,由于资料太重,把毛驴累死了。仓颉没有办法,就居住在县城南边的一个村庄。从早到晚,绞尽脑汁,读读写写,忙着造字。一天夜里,池塘里的青蛙呱呱地叫个不停,搅得他思绪繁乱,心神不安。这时,他正在考虑着“出”和“重”两个字,按理说,山上加山该为重,千里路程该为远,但由于青蛙的鸣叫声,扰乱了他的思绪,这两个字便出了差错。他在气愤之下,饱蘸了浓墨,狠劲向池中洒去。墨点子把青蛙的嘴全溅黑了,青蛙这才不叫了。(至今,岐山仓颉庙村青蛙的嘴都是黑的。)仓颉在这里住了很长时间,熬过了十多个春秋。终于实现了他终生的愿望和抱负——为人们创造出了文字。

  后来,仓颉便死在这里,当地群众为了纪念他,给他修了庙宇,塑了彩像。在村子东南角的墓前,竖起了一座高大的墓碑。为了永远纪念他,把村名改为仓颉庙。

上一篇:扑神鬼 [2013-07-31]

下一篇:岐山婚嫁习俗 [2013-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