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走进宝鸡>宝鸡风俗

岐山婚嫁习俗

编辑:于明 来源: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05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本县民间婚姻形式除女子择婿出嫁外,还有续亲、换亲、招赘之俗。自古男婚女嫁,均遵循“六礼”规范,近现代虽有多方面易简,然而周礼烙印仍颇见其深。

  通媒 男女年至妙龄,即始征婚,多为男方托媒人(也叫“牵线”)求婚于女方,亦有女方主动提亲者。征得对方父母许诺,然后由双方共托的媒人往来奔走于其间,讨价还价,几经波折,说合而成。

  问名 在媒人作用下,双方择吉日相亲,男家叫看媳妇,女家叫相女婿,均由双方父母主宰。相看的内容有:看相貌,看体态,看手纹,看说话,看反应。以了解对方体质强弱、有无忌讳和缺陷、智力状况、性格喜好等,从而为订婚提供依据,并要互送“庚帖”,上写各方姓名、年龄、属相及生辰八字。之后,双方各自请阴阳先生“合相”。若大相相合,对象中意,即明言订婚否则,便通知告吹。

  送礼 若大相相合,相亲后三日内百事和顺,双方便缔结婚约,并按商定的彩礼、衣物,由媒人转交女家。

  合婚 结婚前,由男方择定迎娶吉日,由媒人通知女方,征得同意后,双方分别进行结婚准备。同时,男方请先生写好婚书,送给女方,叫做“下帖”。内容包括开脸时辰、落坐方位、迎娶日期、入轿方向、上头时辰、妨碍属相及迎娶途中是否鸣锣等,犹如一份新妇由娘家到婆家的详尽通知书。

  开脸 结婚前一日,女方即行婚前准备,一是沐浴,二是按婚书上择定的良辰与面坐方位,请不受属相妨碍且儿女兴旺的巧妇为其剃拔汗毛,梳理容鬓,谓之“开脸”。自开脸起,出嫁女子即回避同外人见面。

  嫁娶 是日,男女双方亲朋云集,男方叫“贺客”,女方叫“送客”。早饭用过,男方即出动花轿、拾罗(盛嫁妆),特派“刹割使”(多为村里的头面人物充当)、“娶女客”(选才貌出众,深通礼世,颇有声望的少妇充当)各一人,前往女家迎亲、行礼、赴宴。宴毕,出嫁女子头顶盖头(用红布或红绸制成),上插一朵鲜花,即由哥哥抱上花轿,入轿前须脱掉旧鞋,换上结婚特制的大红鞋,并伴有咽咽哭声,以示惜别生母之情,同轿须属相无妨的小兄弟二人,怀抱灯盏(谓之长命灯)、镜子、茶具、脸盆、梳妆匣等物伴随,谓之“压轿”。铜锣一响,即时起程,花轿在前,伴娘(俗称“送女客”)同送客随后,浩浩荡荡涌向男方家中。男方于轿前须备一专人,路经桥梁,须鸣放鞭炮惊禳,道遇岔路、庙宇、大树、井、石或大的建筑物,为其贴上一块红纸“盖之大吉”。

  轿到男方门前,按规定方向停落,鞭炮即绕花轿鸣放,由一艳妆少妇至轿前启帘接出新妇,把尺、剪、明镜系在 子上交给新妇抱在怀中。后同伴娘掖扶新妇踏着毛毡或地毯走向洞房。新郎修容盛装,头戴插花礼帽(或顶儿帽),足穿千层粉底鞋,身着长袍,披搭彩红,十字交叉。新妇进门途中,新郎摘去头上鲜花,拿去插在灶君香案上,意为向灶君报上户口。在新妇经过土地堂前时,厨师以擀面杖穿上两个大馒头,挑去新媳妇的盖头。其间,还须由新郎的弟弟一人穿红插花,男扮女装,怀抱大书“喜”字的红升子,内盛草料、核桃、大枣、铜钱等,向新妇身上抛撒。新妇被掖扶进洞房后,将滕子、尺、剪、明镜放在炕头,按婚书上规定的时辰,落坐方位,梳洗打扮,改原来的辫子为收发盘悬于脑后的纂纂,谓之上头,表示从此少女已成为少妇。中午,设香案于院中,一对新人按男左女右位置并立案前,由唱礼人指点,先拜天地,再拜高堂,后夫妇交拜,俗称拜天地。礼毕,夫妻双双携入洞房。随后按先“送客”、后“贺客”顺序依次入席用饭,新郎要为“送客”按辈份长幼依次敬酒。对于“贺客”则要由新婚夫妇双双即席叩拜,依次敬酒致谢,直到席散离去。

  新郎新娘则要同碗吃和喜面,喝交杯酒,谓之“合卺之喜”,以示夫和妇顺,夫妻恩爱。

  黄昏,凡能开玩笑的高两辈或平辈的成人,加上大群小孩挤入洞房,与新夫妇嬉闹。天黑下来,好事者组织新夫妇“交盏”,谓之“耍房”或“闹房”、“暖房”,至更深兴怠而离去。

  次日清晨,新娘由嫂子陪领,去向同族的长辈磕头礼拜,敬烟奉茶,谓之“拜门子”。承敬者要包封子(现钞或银元用红纸包起来)或赠礼品(毛巾、袜子、头巾之类)给新妇,作为初见礼。是日早饭,要以丰盛的酒宴招待曾为办理婚事而奔忙的劳苦功高的族人或亲友,称为“谢劳客”。席间,新夫妇同样要即席把盏叩拜,以示谢意。

  建国后,随着新婚姻法的颁布,封建包办买卖婚姻制度已被革除,青年男女间的恋爱、婚嫁已不拘于旧婚姻习俗的束缚。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城乡交流越来越广泛,乡村男女青年深受城市人的启迪和影响,对于传统的习俗渐而简化、抛弃,继之以欣赏和仿效城市青年男女间或只请介绍人牵线搭桥,或自觅知音,通过交际选择伴侣。为事业计,多有双方议定晚婚者为适应社会发展新潮流,有集体举行婚礼者,有双双旅行结婚者。男到女家已成为备受欢迎的时兴婚姻形式。

上一篇:仓颉庙的传说 [2013-07-31]

下一篇:周文王的剩汤—岐山臊子面风俗散记 [2013-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