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走进宝鸡>宝鸡风俗

千陇古道的故事

编辑:于明 来源:宝鸡日报 发布时间:2013年10月28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陇县地处我市西陲,西扼陇山,南控秦岭,为陕甘通道,地理位置重要,自秦以来就是关中通往西北、西南的交通要冲和兵家必争之地,古人曾有“关中天险、其坂九回,欲上者七日乃越”的感叹。从长安到凤翔、向西北出陇关到兰州,在千阳陇县境内的道路被称为千陇道,是汉唐通往西域道路的西边一段。千陇道在陇县境内,分为三支,北边的一支称“回中道”,西边的两支称“陇关道”“咸宜道”。

  千古悠悠回中道

  要了解回中道,需先清楚驰道。《史记·始皇本纪》载:“二十七(公元前 220)治驰道。”而在《汉书·贾山传》中,对驰道有了更详细的记载:“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燕齐,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滨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厚筑其外,隐以金,树以青松。”可见驰道路线之长,宽度之阔,取道之近,建筑之坚实侈丽,确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伟大的工程之一。

  作为驰道一部分的回中道,据《三辅黄图》注,东从陕西凤翔起,经千水河谷沿陇县西北温水、火烧寨、新集川而入甘肃省华亭县。沿途有史家铺、白崖铺和通往华亭的三乡关、墩台峁、东台梁、烽山墩台等驿铺村名,及烽火台、古回城遗址,是回中道存在的历史见证。已故的原陇县地方志办公室干部、《陇州志》副主编徐军认为,回中道的修建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史记》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关于回中道的相关记载:秦始皇二十七年,出巡陇西北地,出鸡头山,过回中道,建回中宫,公元前元十四年(公元前 166年)匈奴入萧关,杀死北地郡都尉,占据彭阳(今甘肃镇原县东),派兵烧毁了回中宫;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 112年)十月,行幸雍,通回中道,逾陇山登崆峒(今甘肃平凉西),西临祖厉河而还;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 630年)九月太宗行幸陇州,十月猎于陇川(今陕西陇县火烧寨),献获于大安宫。由此可见,回中道确系我国古今通往西域的要道之一。

  诗词兵戈陇关道

  出陇县城西,有一条路经神泉、曹家湾、固关翻越陇山与陇右相通,便是陇关道。据史书记载,汉初,政府曾在陇山山峰关口顶设关,因处陇山,故名陇关,后改名大震关。

  刘军在考察了众多史料后认为,陇关道不仅是由关中到陇右的必经之地,而且是从关中到四川的另一条通道。据《汉书·光武帝记》记载,汉光武帝建武八年(公元 32年)春,刘秀遣将歙领兵两千,伐山开道,从山道袭取略阳(今甘肃省秦安陇城镇),断绝了公孙述与隗嚣的联系,隗嚣派王元守陇坻,巡守番须口(今陕西陇县西北),王孟塞鸡头道(今甘肃平凉西)牛邯军瓦亭(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县南瓦亭山麓),嚣自率兵围歙。此后,刘秀率诸将西征,从几条道路过陇县。清初沿革地理学家和学者顾祖禹认为:“陇坻番须、鸡关道、瓦亭道皆陇道要口,自曹魏以后,秦雍多故,未尝不以陇坻为要害。”由此可见,古代经由陇山的道路有好几条,而陇关道是主要的一条道路。此外,在三国、东晋、唐朝时期诸多战事,都是经陇关道翻越陇山的。

  除了金戈铁马的战争之外,陇关道也曾经让诸多文人墨客留作于此。

  诗人杜甫的《秦州杂诗·首章》这样写道:“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迟回度陇怯,浩荡及关愁。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西征间烽火,心折此淹流。”这是诗人在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 759年)春,自东都洛阳还华州,七月弃官西去,度陇客秦州时所作。诗中的“陇”就是陇山。“关”就是陇关即古大震关,“鱼龙”就是指陇县的千水。著名的边塞诗人岑参所写的《初过陇山呈宇文判官》《赴北庭思家》《度陇》《思家》等诗都是经过陇山的纪行作品。《初过陇山呈宇文判官》中写道:“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度陇思家》中写道:“西向轮台万里余,也知乡信日应疏。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另外,王勃的《散关山晓度》,卢照邻的《陇头水》,王维的《陇头吟》,李益的《观回军》,张仲素的《陇上行》,高适的《登陇》《送白少府送兵之陇右》等诗,都是反映唐代人行旅千陇道的作品。这些作品也从侧面说明唐代由长安到天水,陇山是必经之地。

  后起之秀咸宜道

  千陇干道在陇县境内西边的一道是咸宜道。

  咸宜道和陇关道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关中胜迹图志》中云,陇山筑关始于西汉,自汉迄明,虽经三徙,咸因山设险,总而言之皆陇关也,汉曰大震,唐曰安戎,明曰咸宜。而在《明史》中记载,咸宜道始建于明正统年间(公元1436— 1449年),因关山路阻,改从咸宜凿山开道,径通秦(今甘肃天水)、凤(今陕西凤县),并在此移设咸宜关巡检司驻守。徐军认为,咸宜道开通之后,逐渐取代了陇关道的历史地位,成为陇州西南的兵防和交通要地。据《资治通鉴》载:“五代,梁贞明六年(公元 920年),蜀使王宗俦将兵伐岐,出故关,壁于咸宜。《清史稿·圣祖本纪》中记载,清康熙十四年(公元 1675年),吴三桂叛乱时,清将洞鄂佛尼勒收复陇州关山关,叛将李黄莺绕据关山顶,伐树塞路扼据险要,清兵佟将军、达将军屯兵咸宜关,三年不能取胜,田地荒芜,人民逃散。清代文学家方玉润《过咸宜关诗》说:“断堠残烽草半黄,何来匹马度砂岗。人留战斗争天地,鬼抱头颅哭故乡。”正是过此关的写照。

  据徐军考证,咸宜关自明代设关后,不但成为陕甘两省的重要通道,也发展为东西往来的商贾们的集散地。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 1690年),自陇州到甘肃清水县茶川铺,共设铺驿 17处,咸宜关是其中之一,咸宜铺清乾隆三十一年,改设咸宜关都司防守。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以灵州失守,文报不通,绕道驰递,令陇州添设咸宜关腰站”,此后,咸宜关便设驿丞、建衙署,承担政务、邮递,以及人役转解,迎送官员等事宜,更加突出了它的军事和交通地位。

上一篇:周文化浅说 [2013-09-24]

下一篇:药方碑 西府大地上的“千金要方” [2013-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