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文化教育>人生智慧

幸福感的体验和传递

编辑:王莉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1年07月22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从电影中,从别人的谈话相表情里,人们都可以感受到别人的喜怒哀乐。心理学把这种能力叫做“移情”,即人可能感受到别人的情感,分享别人的感觉。这也是人类得以沟通的基础。

  但另一方面,人终究无法完全体会到别人的情感;每人的内心也有相当一部分感情是无法传递、无法言说的。因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幸福感。

  从理论上来说,幸福是一个多元化的概念,它包含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元素:既是人生重大需要、欲望、目的等正面因素得到实现,负面因素得以避免的心理体验;也是生存发展达到某种圆满,物质追求获得某些满足的客观体验。人的幸福度的构成不仅是达成目的的快乐的持久满足,而且还必须包含对严重损害或痛苦心理体验等否定性因素的避免。

  幸福是一种瞬时感受还是一种持续的经验,学者们出于不同的考虑,持有不同的观点。有人强调瞬时的幸福感,更多的出于生理层面的感受,也有很多学者对此看法不同。设想一下,一个人面对突发事件,可能感觉到强烈幸福,但冷静下来,仔细盘算,发觉收益并没有那么大,甚至还出现了误算,那么幸福程度自然就会有所折扣。当然,也有这样的可能性,即这人以后反复体会这次带来幸福刺激的事件,越想越觉得开心,幸福的刺激一次又一次被强化,持续很长时间。

  所以,瞬时的幸福和持续的经过反思的幸福是不同的。

  小提示: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主要表现是富足、快乐、和谐,融洽,心想事成等。

  幸福的人和家庭都有很多相近的地方,古往今来,东西方很多学者都做了大量的观察和统计。这是一个了不起的发现,为我们研究幸福问题带来极大的启发。原来,每个人、每个家庭的幸福竟然是可以比较的,因此也就可以衡量了。人们在千百年不懈地追求幸福过程中,可能积累了丰富的关于幸福的经验,经过长期的沉淀逐渐变成了现在的常识。如此,我们就有可能通过大规模的调查研究,搞清楚带给我们幸福感受的真正源泉。

  舍了幸福之外,人类当别无所求,或者说一切追求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幸福;斯多葛派认为德行即幸福,德之所在即福之所在;伊壁鸠鲁则反之,声称幸福即德行,促进自身幸福就体现了德性。

  功利主义者则把幸福看得超越一切,并且最早试图认真回答幸福这个问题。他们认为,生活本质上唯一好的东西是愉悦,唯一不好的东西是痛苦。幸福就是没有痛苦。但是他不够准确的描述,把人们引向对每个人利益的大致计算。固然他对痛苦给予了根本性的关注,但是很多人批评说,他们倡导的满足并不能代表所有对人类有益的东西,也不能代表幸福的全部。

上一篇:拥有智慧,才能主宰自我的命运 [2011-07-20]

下一篇:对幸福的深入思考 [2011-0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