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文化教育>人生智慧

为中庸正名

编辑:王莉 来源:网络 发布时间:2015年12月14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中庸”先看字面意思,许慎《说文》称:中,“内也”。即人的本性尚藏于内心,未显露于外,无偏颇;中,“正也”。无过而无不及;庸,即“用也”,引申为道。中庸合起来,就较全面地反映了孔孟的原意。

  儒家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能够成功地控制自己的感情,轻易不外露,即为中;即使表现出来,那也要合乎礼义,就是和。中,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的通则。能够做到中和,天地万物就会和谐相生相依。

  由心和、人和到天地和,中庸就是一个由心理、人际到大自然和谐的状态和尺度。其中,蕴含着天人合一、厚德载物的儒家思想精髓,决无什么因循守旧的意思。

  孟子则进一步发挥了中庸的思想,并有所创新。

  孟子反复强调“执中”“恶执一”“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尽心章句上)十分注重实现中庸过程中的变通,十分注重实现中庸时的垂范和引导。“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离娄章句下),把指教别人实现中庸作为义务和职责,从而使孟子的中庸思想独具可实践性和普遍性,“中道而立”(尽心章句上),稳健的品格是所有中国人共同的民族性,可见中庸之道几千年对中国民族精神文化影响的深远。

  而孟子中庸思想与孔子一脉相承,也决无什么因循守旧的意思在其中。

  守旧谈不上,要说有什么因循的话,那就要从中国人的血脉之中去找。中国人不愿冒险,中国人求稳定,中国人做事长远,中国人会做人,中国人爱好和平等等,无一不是中庸思想在当代的一种体现。

  中庸之道早已融汇进了民族文化和精神之中了。

  在与陕西关中地区同样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的河南,古称中州、中原,而中原又与中国通用,且不说中州、中原和中国之间有着怎样的血缘关系,单就一个中字,就足以证明孔孟中庸思想的影响是多么深远。

  而今天,近一亿中原人时刻挂在嘴边的“中不中?!”无疑说明中庸思想的影响是多么普及。

  “中不中?!”即普通话所说的行不行,好不好的意思,是一种标准和尺度,是孔孟中庸思想最通俗的现代版本。

  “执中”:“恶执一”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中庸思想,并进一步有所发挥。

  孟子不仅强调要“执中”,无过而不及,不偏不倚,而且“恶执一”,明确反对偏执于一端,并要求守中时会变通,若“执中无权,犹执一也”。他特别重视变通的重要。

  孟子在比较了杨子、墨子和子莫三位贤人的行为时,深有感触地说:“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子莫执中。执中为近之。执中无权,犹执一也。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举一而废百也。”(尽心章句上)这三个人,其实都未得中庸之道。一个为天下一毛不拔,心中只有自己,自私到了极端;一个主张兼爱,甘愿奉献出自己的一切;另一个虽然懂得不走极端,但不知如何变通,其实和前两个一样,依然只偏执于一端,“举一而废百也。”他们三个人之间,其实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

  在这里,孟子不仅认为中庸是一种最佳尺度和状态,而且还认为中庸绝对不是偏执一端,不知变通。如果“执中”,而不随时随地随机而变通,那仍是“执一”,偏颇于一端,不是真正的中庸。这就是中庸的内涵更为丰富,外延更为广泛。尤其是适宜的权变,为中庸增加了无限的活力和永恒的生命力。

  这正是孟子对中庸思想的发挥之处。虽然:“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中庸》)但并未明确提出:“执中无权,犹执一也”。言行是否符合中庸之道,是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最高标准。

  孟子不只强调“执中”,“恶抓一”,主张权变的同时,还要求言行合于中庸之道的人去教养熏陶那些“不中”“不才”的人。“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离娄章句下)这是义务和职责,不能不做。如果放弃不做,那他的“中”和“才”也就不成其为“中”和“才”了。那就与不知中庸之道者,相差无几。

  因此,要做到中庸,仅仅懂得还远远不够,最主要的是要在言行中会权变,在教养熏陶别人过程中体现自己的中庸品德。

  以古代的圣贤为实现中庸之道的楷模,孟子在回答他的学生公孙丑提问时,比较了伯夷、伊尹及孔子三个人的品行。孟子认为:伯夷和伊尹不是同一类人。这从两个人对待做官的态度可以看出来。不是理想的君主他不愿辅佐,不是理想的百姓他不去驱使,天下未走上正轨,政治混乱,他就隐而不仕,这个人就是伯夷!无论什么样的君主都愿辅佐,无论什么样的百姓都去驱使,无论天下政治多么混乱,他都愿意出来做官,这个人不是别人,就是伊尹!两个人的本质区别是,一个有做人的准则,一个没有!

  而“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公孙丑章句下)唯有孔子处事做人最合中庸之道。在权变中能够“执中”。

  同时,“汤执中,立贤无方”。(离娄章句下)也为孟子所称道。商汤自己为人处事合乎中庸之道,选贤任能也不拘一格,懂得权变,十分难得可贵。

  “执中”重要,权变,不“执一”,“无方”更重要!

  在孟子时代如此,在今天何尝不是如此?

  比如穿衣,若不“执中”,选择自己最适合的款式,偏执于一端,那就不再是穿衣这样看起来再平常不过的细节了。若穿得太多,把身体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玉体不露,那不只自己感到不舒服,别人也由此断定这个人有病,不是一个正常的人;若穿得太少,太暴露,着比基尼(三点式)要上街,进出高档写字楼,参与各种正规的活动,那就会被“衣冠不整者谢绝入内”挡在外,别人会以为这个人不是一个正规的人。往往会联想到专操皮肉生意的娼妓之类。所以,穿衣也要“执中”,唯一的选择就是适宜。上班穿职业装,回家穿休闲装,运动穿运动装,适时适地适机权变,才是人配衣裳马配鞍,才能收到三分长相七分打扮的独特效果。

  再比如吃饭,也不能不“执中”,吃得太少,肚子饥饿难忍,营养缺乏,身体素质就差;吃得太多,肠胃不堪重负,营养过剩,消化病、肥胖病、高血压、糖尿病、气喘等各种“富贵病”就会一齐光顾,怎么办?惟有各种饮食均衡搭配,营养全面,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不偏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饮食“执中”的保证。

  而饮食也要随着季节、气候、环境以及个人的年龄、性别、习惯等因素而权变。不“执一”,才能在生活上“无方”。

上一篇:圣贤教授换位思考法 [2015-12-14]

下一篇:还得体现法的精神 [2015-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