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

草编高手变身石椅村“文艺新村民” 带动8名残疾人人均增收1.5万元

编辑:李艺航 来源:华西都市报 发布时间:2024年02月06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黄强和徒弟展示他们的作品草编龙。王祥龙摄

手拿数根棕榈树叶,手指上下翻飞,不多时,一条栩栩如生的“神龙”在黄强手中逐渐成型。近日,因为羌族草编龙的热卖,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草编(羌族草编)传承人的黄强,也迅速出圈,被人们熟知。

大家不知道的是,黄强还有一个身份,是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石椅村的“文艺新村民”。去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视频连线石椅村的乡亲们,称赞当地有一个“很好的样子”。而从“很好的样子”迈向“更好的样子”,自然也少不了“新村民”的努力。2月4日,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黄强,听他讲述“新村民”的故事。

从院所到深山

科研人员变身非遗传承人

2月4日,立春。石椅村内,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准备迎接新年。距离“石椅羌寨”不足百米的“石椅片区残疾人双创基地”,也在为游客的到来做最后的工作。

“石椅片区残疾人双创基地”的负责人就是黄强,绵阳江油人,今年50岁。记者见到黄强时,他正在北川新县城的基地内,迎接前来考察学习的大学生。将羌族传统草编艺术与现代理念结合,这是他一直以来的创新尝试。

黄强从事草编已经有10余年。大学毕业后,专攻化工方面的他,进入绵阳一家实力雄厚的科研院所,主要研究秸秆发酵方面的专业技术。

2004年,从农村考出来、获得稳定工作的黄强,却选择了辞职。他跑到北川山林里,跟着羌族老人学习传统草编技艺。巨大的反差让许多人难以接受,可黄强却说,草编具有很广阔的市场前景,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可以帮助村民们致富。

苦学苦干三年后,黄强拿着自己改良的几双“现代草鞋”来到西博会现场,不仅销售一空,还接到了后续订单。从此,他的草编生涯就这样开花结果,他也在北川多地建立了工作基地,从事草编、羌族文创等产品的设计、制作、销售。

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中,黄强针对编织手法进行了改进,总结出一套属于羌族草编的编织技法:“套圈打结法”“挑压法”“斜折法”及接叶技术,使编织的物品更加精致。他还编写出版了《羌族草编》一书,填补了羌族草编无正规出版物的空白。

帮扶残疾群众

他成了石椅村“文艺新村民”

采访中,黄强拿出了一张“荣誉证书”。这张盖着北川羌族自治县文联和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石椅村村民委员会鲜章的证书上写着:“绵阳市文联民间艺术家协会黄强同志,兹授予您北川羌族自治县曲山镇石椅村‘文艺新村民’荣誉称号。”

其实,早在2011年,黄强已经与石椅村结缘。彼时,获得了大量出口订单的草编产品,就在石椅村所在的山脚下生产。可一场泥石流突如其来,他的11台电脑以及大量羌绣鞋垫产品被冲毁,损失惨重的他不得已把基地搬到了北川新县城。

去年2月,黄强在距离石椅羌寨不足百米的农家租了房,一个新的基地“萌芽”。3月,他正式成为石椅村的“文艺新村民”。5月,“石椅片区残疾人双创基地”正式挂牌启用。

“在北川,家家户户的中老年人都会一些简单的编织技术。来到基地,上手也特别快,不管是聋哑人还是独臂群众,都可以把产品很好地做出来。”黄强介绍。

据悉,“石椅片区残疾人双创基地”建立以来带动了8位残疾人就业,人均增收1.5万元;春节前夕制作近1850件作品,已卖出400余件,特别是草编龙,深受群众喜爱。

目前,黄强正在研究一款与熊猫形象有关的电动玩具。未来,他打算把生产线放在石椅村的基地内,进一步增加残疾群众的收入。

张延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王祥龙

上一篇:万家团圆时,这群“爬山虎”在行动 [2024-02-06]

下一篇:小芳的选择 [2024-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