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休闲娱乐>百科知识

“我多想知道你是什么”不见了

编辑:李艺航 来源:科普时报 发布时间:2023年05月30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六一”临近,参加了几次有关儿童读物的评选和研讨活动,间或都有话题聊及,如何更好地呵护和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想象力与探求欲。有人说,现在的童书质量总体而言相较以往提高了不少,但有的读物似乎少了些天真和孩子气,教化意味浓郁。还有人感叹:从电视新闻或节目里看到孩子们受访回答问题,竟然都有些程式化,感觉童言有忌,“像大人,不可爱”。

对此我颇有同感,也提出了一个佐证实例:前时《科普时报》收到一家研学机构提供的几篇学生文稿,原本是要安排刊发“多彩世界”栏目的,可编辑部同仁阅后却犯嘀咕:写得太顺太有章法了,真的出自一年级学生手笔么?供稿方回道:可能有家长帮着加工的成分,但现在的孩子都太“卷”了,有的确实也非常厉害……

这样一来,真的就不好判断了。我们只能“忍痛割爱”。

“老成”的孩子,其实在许多方面都是有体现的。多年来我们一直诟病家长们的集体内卷:都希望孩子赢在起跑线、赢在胎教、赢在择校、赢在才艺、赢在外语,也一心想让孩子尽早成“才”,因而忙着上速成班,忙着上兴趣课,忙着发展各种特长,忙着从心智上、行为上向成人社会靠拢,是谓“速成儿童”。看起来,这是一种人人感觉不妥,却又人人受到裹挟而徒唤无奈的“时代病”,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难不成过去就没有这样的“病”么?

教育工作者常常喜欢引述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让-雅克·卢梭于1762年写在《爱弥儿:论教育》中的一段话:“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它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会腐烂;将造就一批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我觉得,这番超越了时代的见解,还真有些现实针对性。

2014年,时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的钱颖一教授,在一次演讲中曾就“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提出了反问:杰出人才是“培养”出来的吗?也许不是。杰出人才很可能是在一种有利的环境中“冒”出来的。所以创造环境,或者说“培育”,远比“培养”更重要。他说:好奇心和想象力部分来自天生,至少有一些人是这样,但是后天会把它们磨灭。完全有可能是,受教育越多,好奇心和想象力就变得越少。

不禁回想起两年前,我与《十万个为什么》第六版编辑孙正凡,就好奇心话题的一次交流。这位天体物理学博士告诉我,家中娃儿三四岁学说话时,他找来那首著名的儿歌《小星星》放给孩子听,结果意外地发现这首歌中英文版本的差异,由此引发了一些思考。主要几句歌词的两个版本如下——

英文版歌词:

Twinkle,twinkle,little star,

一闪一闪小星星

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

我多想知道你是什么

Up above the world so high,

高高悬挂在世界之上 

Like a diamond in the sky.

好像天上的一颗宝石

Twinkle,twinkle,little star,

一闪一闪小星星

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

我多想知道你是什么

中文版歌词:

一闪一闪亮晶晶,

满天都是小星星。

挂在天上放光明,

好像许多小眼睛。

一闪一闪亮晶晶,

满天都是小星星。

孙正凡注意到,英文歌词里的“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我多想知道你是什么)这句歌词所体现的意思,在中文里完全消失了。而这首创作于200年前的英文版儿歌,其实在歌词里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科学问题:星星究竟是什么?中文版儿歌在删除这句话之后,就只剩下对夜空繁星的场景描述了。

我们都感到很遗憾:这首儿歌的中译删除了“我多想知道你是什么”,实则把孩子的那种好奇心和探求欲也删除了。

唉,不知道那位译者大人究竟是怎么想的。


上一篇:废弃纸尿裤可充当建筑材料 [2023-05-30]

下一篇:吃菠萝“蜇嘴” 如何才能不被它“伤害”! [2023-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