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走进宝鸡>宝鸡风俗

青铜器里王的盛宴

编辑:于明 来源:宝鸡日报 发布时间:2014年03月13日
字体: 默认 分享到:

  自古民以食为天,西周故地自然少不了美食,要不也不会留下“文王蛟汤”臊子面的美丽传说。虽然除了臊子面之外,我们无法领略西周美食的滋味,但美食美器,从遗存的青铜食器的精巧与美丽中,我们尽可以去想象西周时期“王的盛宴”。

  按《礼记》的规定,王是在祢庙举办宴会的,赴宴的都是各国的公卿。祢庙是相对于宗庙和祖庙更小一些的祭祀场所,同姓的人祭拜一个宗庙,其中有血缘关系的人祭拜一个祖庙,而一个家族就祭拜一个祢庙。这顿饭其实就是国事活动,所以一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着正装。主人老早得在庙里迎宾,庙门口一排七个大鼎,盛着煮熟的猪、鹿、鱼、羊,与今天的自助餐相仿。鼎旁边站一排“服务员”,这些“服务员”可不是穿旗袍高跟鞋的美女,他们得用杠子穿过鼎耳把装着肉的鼎抬到庙里去,个个膀阔腰圆。在庙里“摆台”的“服务员”也都是有官职的,他们从大厅东边的小房子里拿出餐具,按照等级一一摆放。

  宴会开始之前,王盛装走到宫殿大门口,但绝不会迈出门槛,就在门里面迎宾。客人进门之后王要跪拜表示尊敬,客人可不敢傻乎乎地站那接受,得赶紧站到房子西面去避开,然后还礼。完了王会领着大伙往庙里走,大家都在庙门口行了礼才能进去,祢庙是有院子的,进去的路上只要拐弯,或者遇到石碑和雕像都得行礼。王登上庙堂的二级台阶之后,大伙才能上台阶。王进了庙堂,里面陪客的大臣早就在东边站好了,客人当然站西边,所以现在就留下“做东”和“西宾”两个词。站好了还不能开席,北面站在台阶上的王对着客人拜礼,客人赶紧又跑回到门口面向王回礼,这时候有个官马上过去拦着,说“不用再给王还礼了,赶紧落座吧”,客人可不能当真,还得接着拜,王赶紧走下台阶,那个官就说了:“各位客人别拜了,不然王走下来得给你们跪下了。”客人一听这话,赶紧爬起来跑回堂上,对着北面拜两拜,这算礼成,回西边坐着去了。因为那会儿没凳子,只能坐在自己小腿上,坐的动作其实还是跪着。

  这时候,青铜餐具一一登场——

  壮汉们扛着鼎进来,放好。右边的壮汉坐下把杠子抽出来,南北方向放在鼎西面,然后站起来退出去。专人拿着俎( zǔ)进来,俎就是个带腿的青铜板,放大块肉用来切割的。俎放在鼎的南边,紧接着有官员拿着青铜匕上来放在鼎上,就退出去了。陪客的大臣这会儿排着队就上来了,先洗手,然后依次走到鼎北边用匕把鼎里的鱼和肉捞出来,放在俎上,怎么放是有规矩的。匕就像一把尖头的大勺子,边缘锋利,能舀汤,能割肉。左边扛鼎的壮汉这会要转过来面向鼎坐着。鱼和肉都捞完放好,陪客的大臣退回原位。

  食物都摆到俎上,王下堂去洗手,客人跟着洗。在盛水的青铜洗前面,宾主又得你来我往行一通礼。洗完回去还不能吃,得各回各位,等着专人捧着六个青铜豆上来。豆,就是带盖子的碗,有的有圈足。豆里边装着各种酱,臭豆腐、韭菜花、老干妈之类的,王亲手把这些调货按顺序摆好。各种肉和鱼由专人跟着调货的顺序摆,哪个肉蘸哪个酱,绝对不能乱,不像现在的自助火锅,油碗可以自己调。肉都弄好了,该弄饭了。饭是粟和稷,用青铜簋装着,一次上六个,放在俎的西面,对应不同的肉食。最后鼎里剩下的肉汤,用陶豆盛好,专职人员登上台阶交给王,王把这汤亲手放到俎的西边,客人赶紧就地拜谢。又有人抬上来四个装着菜和羹的鼎,放在豆的西边。最后上酒。小臣把酒斟在青铜觯( zhì)里,这个觯,相当于现在的分酒器,放在一个叫丰的盘子里,端上堂,摆在豆的东边。然后禀告王:饭好了。

  王站起来做一圈揖,说:“吃好,喝好。”客人还不能动筷子,得赶紧跑下堂拜谢,说些类似“感谢王赐我食”的客气话。王说甭客气,咥吧。

  按说前面耽搁这么久,开席之后,肯定杯盘乱响,风卷残云?那是不可能的。每个客人身边都有帮忙夹菜的,这会都站起来按顺序给上菜了。切好、蘸了酱端跟前,吃?等会儿,还没谢王呢!客人全站起来拜谢,王答礼。这时候,客人坐下,把弄好的肉端起来,刚从哪拿的还放哪去,然后感谢王。这会儿客人可以回到座位上,就着肉汤和酱吃三口饭。然后接受敬酒,一人一个分酒器,一口闷。

  最后,再进行一些馈赠礼品的活动,互相问候,拜来拜去的,这顿饭基本上就完了。这样看来,经过一轮轮跪拜磕头的繁缛礼节之后,宾主就吃了三口饭,事先准备的那么多好吃的岂不是全浪费了?其实不然,“王的盛宴”其实是个仪式,饭后,这些宾客会得到刚才被分配的所有食物,除了鱼和腊肉。这些食物被分装在各种精美的青铜食器里,按照等级分送到客人的公馆里。吃完之后,这些剩下的青铜食器,就成了这位客人曾经受过什么样的礼遇的证明。

上一篇:羊头会 [2014-03-06]

下一篇:“舌尖上的宝鸡”专题:搅团 [2014-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