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西部之声 > 美文美声>杂文荟萃

杂文荟萃

  •   这是我以老迈之躯,完成的一次跨越大半个地球的旅行。汽车里程表给出的数目是22000公里,用了整整70天时间。   我是在2018年首次进行丝绸之路穿越的。当时,有8家电视台组成“丝绸之路卫星电视联盟”。这个联盟要完成一次穿越欧亚的“丝绸之路万里行”活动,聘请我当文化大使。   我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像我这个…
    来自:陕西日报 编辑:王亚恒 日期:2023-11-07 09:23
  • 1968年,李克强(前右)与李诚之子李皋兰(后左)送别一位朋友时一起合影。 从某种角度说,学者大抵可分为三类,一类是名实相符,这是大多数。一类是名不符实,这是少数。还有一类则是有实无名,这一类究竟数量如何,很难估算。因为他们鲜为人知,我所认识的李诚先生就属于这一类。   李诚先生是安徽贵池人,1977年逝…
    来自:健谭论公众号 编辑:王亚恒 日期:2023-11-03 11:20
  •   我大半生住在西安城里,却不敢说这个城就是我的,或我给了这个城什么。但几十年前,还在陕南的乡下时,我确实是做过一个梦,梦见了一棵不高大的却很老的树,树上有一个洞。在现实的生活里,老家是有满山的林子,但我没有觅寻到这样的树,而在初做城里人的那年,于街头却发现了,真的,和梦境中的树丝毫不差。  这棵…
    来自:陕西日报 编辑:王亚恒 日期:2023-08-16 09:45
  •   打小我就喜欢舞文弄墨,到了高中又迷上了写作,那程度近乎痴狂,终日一心构思着如何写作,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文学梦想世界里。有时候,来了灵感就在课堂上写起来,全不把学习功课放在心上,只要一天不写作,便觉无趣。  我热衷于写作,就把学习耽误了,成绩一落千丈,眼看着考学无望。父母愁得心急火燎,不知道该怎么…
    来自:宝鸡日报 编辑:王亚恒 日期:2023-08-16 09:35
  •   一  太白在上。上品是善良。  在这里,没有什么是不被善待的,像溪涧的流淌,它不单单是流淌,常常夹杂着空气里的土腥味,和石头的方言。捆绑着搁浅的蛙鸣,捆绑着带孕溯游的细鳞鲑,也捆绑着摇摆不定的水草,让小花小草,洗劫一座座山的富有。说不定哪个泉、哪个根下就是它们的家。  在村庄的岸脚,在泥巴和犁…
    来自:宝鸡日报 编辑:王亚恒 日期:2023-08-16 09:28
  •   时隔两年,再次走进漫川的山谷,再次看到奇秀的山峰,仍然感到震撼。震撼之中,我们走进山下的田野,走进漫川人的新家园,心底激荡着幸福的涟漪。  漫川关位于秦楚咽喉处,四周山峰连绵,只有谷中的水陆缝隙,勉强连通着南北。扼守其间的古关很早就是兵家必争之地。解放战争时的一次激战,让它闪耀着红色的光芒。川…
    来自:陕西日报 编辑:王亚恒 日期:2023-07-25 08:54
  •   我拜谒过好多次桥山了。每次面对漫山遍野的千年古柏便会心生敬慕,总要在轩辕庙前请上三炷高香,在油缸前点燃,恭恭敬敬插进香炉,向人文始祖深深地鞠躬致敬。  这次我登上了汉武仙台,望着那郁郁葱葱的桥山之脊,想起司马迁在《史记》里记载“黄帝崩,葬桥山”。这六个字的背后是一个感天动地的故事,传说黄帝要升…
    来自:陕西日报 编辑:王亚恒 日期:2023-07-03 14:57
  • 饱蘸的毛笔在宣纸上缓缓溢出墨韵,晕化为雅趣精到的边线,视觉感知在画面中绵延伸展,不觉中自己似乎也进了这水墨世界……这是初次见线庐先生泼墨的感受。时隔多年,我依然记得与线庐先生的缘起。2001年,我负责陕西电视台新台标(Logo)征集工作,线庐先生是十几位评委之一,当时只听说他在全国美术界是出类拔萃的设计大…
    来自:新华网 编辑:王亚恒 日期:2023-03-08 15:44
  •   稻盛和夫说:“你注意观察你的周围,所有动不动就生气的人,没有一个是智者,生活过的一团糟。永远不要气愤,所有的气愤都是愚蠢的。高手心里只有一件事,就是解决问题,解决不了换办法再试,也不被情绪带偏。记住:高手是没有情绪的!”   好一个“气愤都是愚蠢的”!   气愤,气的是自己,当然是愚蠢的。   …
    来自:今日头条 悠悠ZXN 编辑:王亚恒 日期:2023-03-09 09:10
  •   当年中考落榜后,我带着青涩的迷茫初涉人世,到达距家百里之遥关山脚下一所小学,做了民办代理教师。   横跨陕甘两省的巍巍关山,神奇、坚挺、厚重、美丽,让我在它的怀抱里于平凡中收获生命不可复制的美好。在教书的那几年,生活让我懂得,天地有大美;经历让我明白,时光鲜美;而梦想使逐渐走向成熟的我,心里烧…
    来自:宝鸡日报 编辑:王亚恒 日期:2023-02-27 09:57
  •   正准备打电话催快递时,只见一个满头大汗的小伙子站在我面前,充满歉意地递过资料并轻声解释:“姐,路面结冰我滑倒了,资料也掉地上了,你看还可以用吗?”   我翻看了两遍,纸张已变得脏乱不堪,但字迹勉强还能看清,我叹了口气安慰他说没事。他惶恐不安地说:“姐,请您稍后在平台对我服务进行评价!”   仔细…
    来自:宝鸡日报 编辑:王亚恒 日期:2023-02-27 09:53
  •   “正能量”是近年来社会生活中一个比较时髦的高频词,甚至成为一些人追逐时尚、展示新潮的手段和工具,有被用俗用滥的趋势。但究竟什么才是正能量?这些人未必十分清楚。一些所谓反映正能量的小视频、小言论、小段子体现的却是腐朽的价值观、庸俗的是非观、扭曲的人生观,妥妥的“毒鸡汤”,绝不是什么正能量。对此不…
    来自:宝鸡日报 编辑:王亚恒 日期:2023-02-22 09:40
  •   ◎李三虎  2022年11月到2023年2月,由中国作家协会主管的《作家文摘》报在“文旅版”集中开办“探幽周公庙”专栏,连续发表岐山籍作家周公庙探幽系列散文和诗歌,其盛况犹如熏风吹绽了一树梅花。  这一组作品,最初是由该报季冉先生从网上发现《延河》原主编、著名作家徐岳探源周公庙的文章后,经陕西省作协与岐…
    来自:宝鸡日报 编辑:王亚恒 日期:2023-02-22 09:36
  •   看了《流浪地球2》,从影院回来很久,我的心情都不能平静,我确定这一定是目前国产科幻电影的巅峰之作,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影片场景不时浮现在脑海,我沉浸其中,为宇宙的浩瀚惊叹,为地球流浪路上的危机四伏而心有余悸,也为人类找寻新家园的不断探索而心潮澎湃。   保护地球是地球人的责任,无数年轻人挺身而出…
    来自:宝鸡日报 编辑:王亚恒 日期:2023-02-16 08:46
  •   近年来,一些散文作品中淡化“我”、丢失“我”的现象令人忧虑:  历史散文中,只见史料不见“我”。历史仿佛是独立的客体,只有冰冷的叙述,不见作者的行迹、感受和思悟,不见交代作者个人如何获知这些历史素材、怎么与历史素材互动的,散文缺乏温度和动人的力量。  文化民俗散文中,只见民俗不见“我”。这类散…
    来自:宝鸡电视台 编辑:王亚恒 日期:2023-01-10 18:48
  •   公元二零二二年十二月八日,一个让人潜然泪下的日子!从这天开始,牵着我们的手走路、累了病了把我们抱在怀里的她,疲惫的说:“三年了,孩子,你也懂事了,自己走吧,不用怕……”三年来,我们学会了自己戴口罩、一米线,学会了翻健康码行程码,从今以后,我要走进无码时代。  从开始的恐慌到现在的可以自理,我一…
    来自:本站原创 编辑:王亚恒 日期:2022-12-08 17:36
  •   草是春天牵在手上的婴儿,是夏天揽在怀里的情人。是春天,将草的灵魂唤醒;是夏天,让草的梦想疯长。相辅相成的是,是草,将春天的讯息传递;是草,给夏天的皮肤涂抹浓妆。在实用主义者看来,草是微不足道的,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但实际情况也许并非如此。没有草,大地至少会光秃七成,氧气至少会减损大半,沙尘暴的频…
    来自:文化艺术报 编辑:王亚恒 日期:2022-12-07 11:18
  • 很久没出远门,想出去走动走动了。早晨起来就开始忙碌,像个要溜出教室的小学生,三两下将作业划完迫不急待地交给老师就要开溜,终于搭上一辆开往邻近城市的长途车。冬日的上午,竟是这样淫雨霏霏,这就是我恼人的湖南!冰冷的风,从公共汽车的每个毛孔钻进来,把人的心都吹得冰冷且微带老意。我穿着厚厚的羽绒服,低头瑟…
    来自:湖湘源 编辑:王亚恒 日期:2022-11-17 15:15
  •   今年十月九号,我整六十岁了。十月底,我正式退休了。现在是十一月,严格地讲,我已经踏入六十一岁门槛了。按照我们庄稼人的说法,自已成了半截入土之人。对自己来说,今年的十月和十一月,虽然只差一月,意义却非常不同。   今年是虎年,明年是兔年。老虎威武勇猛,兔子温顺柔和。看来,自己到了耳顺之年了。听到…
    来自:芳菲随笔 编辑:王亚恒 日期:2022-11-17 15:09
  •   范怀智,岐山枣林人。他的老家就在枣林塬下的小湋河畔。他是听着小湋河水声长到18岁那年,才离乡去上中技。1998年他从省冶金学校毕业,进了韩城龙门钢铁厂,不巧正碰上新世纪的“下岗改制”,无奈又回到了小湋河畔,从此一边务农,一边学习写作。一下笔,他的故事里,就流淌着小湋河。范怀智后来说:“这是因为这道…
    来自:宝鸡日报 编辑:王亚恒 日期:2022-11-02 14:51

随机文章

共197 首页 1 2 3 4 5 6 7 8 9 尾页 页次:1/10页 20/页 转到第